计算机网络复习(TCP/IP)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略)
协议
协议定义了通信的方式和进行通信的时间,主要包括语法、语义和同步3个关键要素。
语法:定义了所交换数据的格式和结构,以及数据出现的顺序。
语义:定义了发送者或接受者所要完成的操作,包括对协议控制报文组成成分含义的约定。
同步:定义了事件实现顺序以及速度匹配。体现在当两个实体进行通信时,数据发送的事件以及发送的速率。
通常将每个层次称为一个实体,不同机器上对应层的实体叫做对等体。对等体之间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之间的通信,同时每一层实体使用其下一层实体为它提供的服务来实现本层协议,同时向它的上一层实体提供服务。
- OSI参考模型传输数据的基本过程
TCP/IP体系结构(牢记于心)
各层关系
链路层
负责接收网络层的IP数据报并通过网络发送到网络传输介质上,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网络层。如以太网、令牌网等。
网络层
由于该层的主要协议为IP,通常也简称为IP层。该层主要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把某主机(信源)上的数据包发送到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目标主机(信宿)上,即点到点通信。网络层协议包括IP(网际协议)、ICMP(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和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 传输层
传输层提供的就是应用程序间的通信,一般也称为端到端的通信。(可靠)
- 应用层
主要包括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域名系统(DNS),远程登录协议(Telnet)等。
常见协议示意图(牢记在心)
数据链路层
差错控制:
检错编码: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
纠错编码:海明码
CSMA/CD协议,是在局域网中被广泛应用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暂时省略)
以太网
以太网采用总线拓扑结构,所有计算机都共享一条总线,信息以广播方式发送。为了保证数据通信的方便性和可靠性,以太网采用CSMA/CD技术对总线进行访问控制。考虑到局域网信道质量好,以太网采取了以下两项重要的措施使得通信更加简便。(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
1)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
2)不对发送的数据帧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送确认。
以太网的MAC帧
目的地址、源地址都为硬件地址,类型表示上层协议类型,FCS循环冗余校验,校验首部和数据。
网桥和交换机(隔离冲突域,省略)
网络层
IP地址
- IP地址分类
类别 | 类标识 | 十进制 | 选用范围 |
---|---|---|---|
A | 0 | 1~126 | 大型网络 |
B | 10 | 128~191 | 中型网络 |
C | 110 | 192~223 | 小型网络 |
D | 1110 | 224~239 | 多播地址 |
E | 11110 | 240~247 | 保留地址 |
- 特殊IP地址列表
种类 | 网络地址 | 主机地址 | 范例 | 说明 |
---|---|---|---|---|
网络地址 | 指定网络地址 | 全0 | 157.34.0.0 | |
直接广播地址 | 指定网络地址 | 全1 | 157.34.255.255 | |
受限广播地址 | 全1 | 全1 | 255.255.255.255 | |
本网络本主机地址 | 全0 | 全0 | 0.0.0.0 | |
本网络特定主机地址 | 全0 | 制定主机地址 | 0.0.123.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