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Onboarding for coding agents
原文链接:https://www.fuzzycomputer.com/posts/onboarding
最近我一直在折腾各种 AI 编程小助手:Claude Code、Cursor、Codex、Jules …… 真香归真香,但它们都一个臭脾气—— 你给多少上下文,它们就做多大事,而且每个家伙要的格式还不一样。
Cursor 要 .cursor/rules,Claude Code 找 CLAUDE.md,Codex 和 Jules 又想读 AGENTS.md,还有 .windsurfrules、.clinerules、.github/copilot-instructions.md…… 头都大了。
以前我把几百行提示全塞进 CLAUDE.md,最近我换了个懒人打法:
1. 所有上下文直接写 README(谁都看得懂)。
2. 规矩别写嘴里,全扔给 工具(类型检查、linter、formatter、测试)。
结果我的 CLAUDE.md 从几百行缩到 13 行,爽翻。
README 就是宇宙通用说明书
README 这玩意儿都活了 50 年,早就成了开发者默认“入口”。
于是我把各种提示从工具专属文件搬到 README,但又不想搞成一篇大作文,就整了个简单命名套路,按领域拆文件:
•
README.md—— 项目或模块的大图。•
README.<领域>.md—— 某个具体方向的说明书。
比如:
•
README.architecture.md:• 项目怎么搭的
• 关键架构决定
• 数据怎么在客户端和服务端跑
• 加新功能该按啥套路来
•
README.commands.md—— 常用命令/脚本•
README.design.md—— 设计系统、组件、视觉规范•
README.testing.md—— 测试套路大全
📚 新员工入职包
这么拆完,上下文既模块化又不重复。
问题是:到底写哪些 README?
我的土办法就是把它当成给新人写的入职包——不管来的是真人同事还是 AI 小助手,都当他们啥都不懂。
你就想:明天组里来了一位新工程师/设计师,你得让他先读啥再动手?
把那堆东西统统写 README 里。
每一次新的 Cursor 或 Claude Code 会话,都相当于一个零背景的新同事空降。
你不先让他补课,他怎么干得漂亮?
于是我现在的 CLAUDE.md 只剩两行 onboarding 指令:
# CLAUDE.md
给 Claude Code 的小抄:
## 📚 入职第一步
开干前先把下面全看一遍:
1. 所有 `**/README.md`
2. 所有 `**/README.*.md`
** 会把子目录里的 README 也一起捞进来。
上下文都在 README 里,以后换啥工具都能直接复用。
✅ 质量闸门
入职包给了 AI 背景,那怎么保证它不写烂代码?
以前我把各种“规矩”贴在 .cursorrules 或 CLAUDE.md,现在懒得写,直接把规矩写进环境——
让工具当坏人,AI 当苦力,跑不过就别想交卷。
我叫它“质量闸门”:就是你能放心让新人 push 到生产前的那套检查。
最近一个 NextJS/TS 项目的例子:
## ✅ 质量闸门
Claude 写完代码必须跑完下面全部,一个不过就修,修完再跑,循环到全绿:
1. `pnpm type-check`
2. `pnpm format`
3. `pnpm lint`
4. 单测全过 (`pnpm test:run`)
大模型对空格、import 排序、Tailwind 类顺序这些细节很容易翻车,
但它们擅长跑命令看报错再修,循环几次就全绿了。
具体用啥工具看你技术栈:TS 用 ESLint/Prettier,Python 用 ruff/pytest,Go 用 go fmt/vet/test……
总之把规矩往死里严就对了。
有了这两节(📚 入职包 + ✅ 质量闸门),我的 CLAUDE.md 现在真就 13 行。
软件也学会了 OODA 循环
为啥这套“质量闸门”最近突然这么好用?
一年前还不行,现在新模型(比如 Sonnet 4)+ 新工具(Claude Code)让小助手能一口气迭代好几分钟甚至几小时,直到所有约束全绿。
拔高视角:代码小助手现在能跑自己的 OODA 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
以前只能按指令敲 token,现在能看结果、改代码、再跑检查,跟人类小菜鸟用 IDE 报错修 bug 一个路数。
人类几千年都是自己跑 OODA,现在工具也长了个初级版 OODA。
我心情复杂——
乐观面:老子当 builder 的杠杆感爆棚,复杂任务说甩就甩。
焦虑面:万一哪天工具把我们踢出循环,自己跑去追目标怎么办?
现在这 AI OODA 在软件工程最灵光,但别的领域只要能验证输出,估计也能套“质量闸门”。
你先定好“物理定律”
“氛围编程”(vibe coding)——你只喊需求,AI 全包办——确实爽又快。
但没规矩的话,分分钟给你整成屎山。
所以我给自己立了条铁律:绝不把“环境”交给 AI 氛围定。
我先定好“物理定律”:技术栈、组件、库、数据库、部署、设计系统……
这些改起来贵得离谱,还决定了项目的大部分约束。
定完后,让 AI 在笼子里随便飞。
真要加新库?我会让 Claude 给选项和利弊,但决定权在我,必须自己翻完文档再拍板。
一个烂依赖能毁项目,好抽象才让人爽到飞起。
严丝合缝的“物理定律”让我对 AI 产出更有底,Code Review 也轻松。
速度其实更快,因为我再也不用去 review 一堆半成品,等闸门全绿一次过。
156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