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导论第六章之软件安全

文章探讨了软件安全的现状,包括软件缺陷、漏洞、恶意软件(如病毒、木马)和软件破解带来的威胁。此外,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和传播方式,以及木马和后门的区别和植入方式。文章还提到了Rootkit和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概念。最后,讨论了软件安全措施,如SDL(安全开发生命周期)和代码分析工具的应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软件安全现状及基本概念

  • 出现软件故障现象的原因是软件存在漏洞。
  • 任何软件,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安全,其中都隐藏漏洞”。
  • 软件安全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软件漏洞,确保软件在恶意攻击下仍然正常运行

二、软件安全威胁和来源

软件安全三大威胁:

  • 软件缺陷及漏洞
  • 恶意软件
  • 软件破解

2.1  软件缺陷及漏洞

1)软件缺陷,又称为bug,指计算机软件或程序中存在的某种破坏正常运行能力的问题、错误或隐藏的功能缺陷。会导致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2)软件漏洞:指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者系统的安全策略存在缺陷,从而可以使得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者破坏计算机系统。

软件漏洞的危害:

  • 软件正常功能被破坏
  • 系统被恶意控制、信息泄露、提权

软件漏洞危害的级别:

  • 危急:漏洞传播影响很大,如无需用户激活的网络蠕虫传播的漏洞
  • 高危:漏洞的利用会危及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有效性
  • 中危:开发利用该漏洞比较困难
  • 低危:漏洞的利用非常困难,或影响不大

2.2  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是指那些设计目的是为了实施特定恶意功能的一类软件程序,例如:病毒、木马、后门、僵尸、简单软件等。

恶意软件的危害:

  • 修改或破坏已有的软件功能:恶意软件运行后,可以对同一运行环境中的其他软件进行干扰和破坏。
  • 窃取系统中的数据:灰鸽子、上兴、Flame
  • 监视用户行为:屏幕监视、视频监视、语音监视
  • 目标被控制:shell

2.3  软件破解:即通过对软件自身程序进行逆向分析,剖析软件的注册机制,对软件的各类限制实施破解,从而使得非法使用者可以正常使用软件。

三、计算机病毒

1)定义: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征:

  • 传染性:病毒具有把自身复制到其它程序的能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