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3 控制结构与列表操作全解析:从基础到实战
一、比较运算符:数据判断的“标尺”
在编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数据之间的关系,比较运算符就是用来完成这种判断的工具。Python 提供了以下常用比较运算符:
运算符 | 含义 | 示例 |
---|---|---|
== |
等于 | 3 == 2 → False |
!= |
不等于 | 3 != 2 → True |
> |
大于 | 3 > 2 → True |
< |
小于 | 3 < 2 → False |
>= |
大于等于 | 3 >= 3 → True |
<= |
小于等于 | 3 <= 2 → False |
注意:
- 比较运算符的结果是布尔值(
True
或False
)。 - 区分赋值运算符
=
和等于运算符==
,例如a = 5
是赋值,a == 5
是判断是否相等。 - 可用于比较数字、字符串、列表等数据类型(字符串按 Unicode 编码顺序比较,列表按元素逐个比较)。
二、逻辑运算符:组合条件的“粘合剂”
当需要多个条件组合判断时,逻辑运算符可以派上用场:
运算符 | 含义 | 示例(假设 a=True , b=False ) |
---|---|---|
and |
逻辑与(两者都为真则真) | a and b → False |
or |
逻辑或(至少一个为真则真) | a or b → True |
not |
逻辑非(取反) | not a → False |
短路效应:
and
:若左侧为False
,右侧条件不再判断(直接返回False
)。or
:若左侧为True
,右侧条件不再判断(直接返回True
)。
示例:判断年龄是否在 18-60 岁之间(含边界):
age = 30
if 18 <= age <= 60: # 等价于 age >= 18 and age <= 60
print("符合条件。")
三、选择结构之 if
语句:让程序“做选择”
选择结构根据条件决定程序执行的路径,if
语句是最基础的选择工具。
1. 单分支 if
(条件成立时执行)
score = 85
if score >= 80:
print("成绩优秀!") # 条件成立时执行
2. 双分支 if-else
(条件成立/不成立时执行不同逻辑)
age = 17
if age >= 18:
print("你是成年人。")
else:
print("你是未成年人。")
3. 多分支 if-elif-else
(多个条件依次判断)
grade = 'B'
if grade == 'A':
print("优秀")
elif grade == 'B':
print("良好")
elif grade == 'C':
print("及格")
else:
print("不及格")
关键点:
- 条件后必须跟冒号
:
,缩进的代码块属于条件成立时的执行体。 elif
是else if
的缩写,可多个连用,顺序影响判断结果(一旦某个条件成立,后续条件不再判断)。
四、选择结构之 else
语句:与循环结合的“保底逻辑”
else
不仅能和 if
搭配,还能在 while
/for
循环正常结束(未被 break
中断)时执行:
nums = [1, 2, 3]
targ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