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模式
介绍
桥接模式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将抽象部分与实现部分分离,把多种可匹配的使用进行组合
。说白了核心实现也就是在A类中含有B类接口,通过构造函数传递B类的实现,这个B类就是设计的桥
。
桥接(Bridge)是用于把抽象化与实现化解耦
,使得二者可以独立变化。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通过提供抽象化和实现化之间的桥接结构
,来实现二者的解耦。
这种模式涉及到一个作为桥接的接口,使得实体类的功能独立于接口实现类。这两种类型的类可被结构化改变而互不影响。
通俗来讲,桥接是一个接口
,它与一方应该是绑定的,也就是解耦的双方中的一方必然是继承这个接口的,这一方就是实现方
,而另一方正是要与这一方解耦的抽象方
,如果不采用桥接模式,一般我们的处理方式是直接使用继承来实现,这样双方之间处于强链接,类之间关联性极强,如要进行扩展,必然导致类结构急剧膨胀。采用桥接模式,正是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将一方与桥绑定,即实现桥接口
,另一方在抽象类中调用桥接口(指向的实现类)
,这样桥方可以通过实现桥接口进行单方面扩展,而另一方可以继承抽象类而单方面扩展,而之间的调用就从桥接口来作为突破口,不会受到双方扩展的任何影响。
实例
我们假设有一座桥,桥左边为A,桥右边为B,A有A1,A2,A3等,表示桥左边的三个不同地方,B有B1,B2,B3等,表示桥右边的三个不同地方,假设我们要从桥左侧A出发到桥的右侧B,我们可以有多重方案,A1到B1,A1到B2,A1到B3,A2到B1…等等,以此为例,代码如下
桥接口:Qiao
public interface Qiao {
//目的地B
void targetAreaB();
}
目的地B1,B2,B3
/**
* 目的地B1
*/
public class AreaB1 implements Qi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argetAreaB() {
System.out.println("我要去B1");
}
}
/**
* 目的地B2
*/
public class AreaB2 implements Qi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argetAreaB() {
System.out.println("我要去B2");
}
}
/**
* 目的地B3
*/
public class AreaB3 implements Qiao {
@Override
public void targetAreaB() {
System.out.println("我要去B3");
}
}
抽象来源地A:AreaA
public abstract class AreaA {
//引用桥接口
Qiao qiao;
//来源地
abstract void fromAreaA();
}
来源地A1,A2,A3
/**
* 来源地A1
*/
public class AreaA1 extends AreaA {
@Override
void fromAreaA() {
System.out.println("我来自A1");
}
}
/**
* 来源地A2
*/
public class AreaA2 extends AreaA {
@Override
void fromAreaA() {
System.out.println("我来自A2");
}
}
/**
* 来源地A3
*/
public class AreaA3 extends AreaA {
@Override
void fromAreaA() {
System.out.println("我来自A3");
}
}
测试类
public class Api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Commodity() throws Exception {
AreaA a = new AreaA2();
a.qiao = new AreaB3();
a.fromAreaA();
a.qiao.targetAreaB();
}
}
小结
只要你认真看完了实例,你就明白了这种模式的好处,现在我们要添加来源地和目的地,只要继续继承AreaA和实现Qiao即可,之前我所说的绑定,正式此处将桥与目的地绑定在一起,使用一个接口完成。
其实要完成桥接模式,注意点并不多,重在理解模式的使用场景。
注意点:
- 定义一个桥接口,使其与一方绑定,这一方的扩展全部使用实现桥接口的方式。
- 定义一个抽象类,来表示另一方,在这个抽象类内部要引入桥接口,而这一方的扩展全部使用继承该抽象类的方式。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桥接模式应对的场景有方向性的,桥绑定的一方都是被调用者,属于被动方,抽象方属于主动方
。
下面来理解一下开头的概念:
桥接(Bridge)是用于把抽象化与实现化解耦,使得二者可以独立变化
。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通过提供抽象化和实现化之间的桥接结构,来实现二者的解耦。
这种模式涉及到一个作为桥接的接口,使得实体类的功能独立于接口实现类。这两种类型的类可被结构化改变而互不影响。
理解:此处抽象化与实现化分别指代实例中的双方,而且实现化对应目的地方(通过实现桥接口进行扩展),抽象方对应来源地方(通过继承抽象类来进行扩展),如果我们不使用桥接模式,我们会怎么想实现这个实例呢?很简单,我们分别定义来源地A1、A2、A3类和目的地B1、B2、B3,然后具体的实现就是,A1到B1一个类,A1到B2一个类,等,如果我们要扩展了A和B ,要直接增加An类和Bn类,如此编写不说类内部重复性代码多,而且还会导致类结构的急剧膨胀,最重要的是,在通过继承实现路径的时候,会造成双方耦合性增大,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扩展的复杂性。使用桥结构模式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重在解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