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纳什在1950年时提出过一个曾以“非合作博弈论”为基础的案例,叫“智猪博弈”。
猪圈中有一大一小两只猪。猪圈的一头是食槽,另一头是按钮,相隔很远,按下按钮的猪不可能先到达食槽。按一次钮会有10个单位的食物掉进食槽,每按一次钮需要花费2个单位的成本。如果大猪先到达食槽,它能吃到9个单位的食物,小猪吃到1个单位的食物;如果同时到达,大猪能吃7个单位食物,小猪吃到3个单位食物;如果小猪先到达,大猪能吃6个单位食物,小猪能吃4个单位食物。请问,大猪该不该按钮?小猪该不该按钮?
如果两只猪同时按钮,再一起跑过去吃,大猪可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若小猪去按,大猪先吃,大猪可吃到9个单位,小猪则只能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按钮劳动耗费,小猪是净亏损1个单位;若大猪按钮,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按钮劳动耗费2个单位净得4个单位,小猪也净得4个单位。
于是,利益分配格局决定两头猪的理性选择:小猪踩踏板最多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4份。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小猪如果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是对他而言看起来最优的选择。
现在来看大猪。由于小猪有“等待”这个优势策略,大猪只剩下了两个选择:等待,一份也得不到;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变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当大猪知道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只好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在社会中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却在自觉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盈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谋取暴利的商家,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
智猪博弈当中,没有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强者牵头出工出力出钱,并不是他首先高尚,不是他高瞻远瞩,而是只有这样做才是符合他的利益。弱势群体吃现成的,也不是弱者笨懒贪,而是只有这样才是获得收益,弱者牵头的策略是不稳定的,就是白费力气。这就是博弈局面的一个的纳什均衡点。
“智猪博弈”理论中的大猪和小猪的关系和经济领域中很多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小企业要做创新、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