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BaseServer(server_address, RequestHandlerClass)
类 BaseServer 是模块中所有服务器对象的超类,虽然在里面定义了接口和函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实现函数,具体实现是在子类中完成的。参数 server_address 与 RequestHandlerClass 存储在相应的 server_address 和 RequestHandlerClass 属性中。
类 BaseServer 包含如下内置成员:
- fileno():返回服务器监听套接字的整数文件描述符。通常传递给 select.select(), 以允许一个进程监视多个服务器;
- handle_request():处理单个请求。处理顺序为 get_request()、verify_request()、process_request()。如果用户提供的 handle() 方法抛出异常,则将调用服务器的 handle_error() 方法。如果在 self.timeout 内没有收到请求,则将调用 handle_timeout() 并返回 handle_request();
- serve_forever(poll_interval=0.5):处理请求,直到出现明确的 shutdown() 请求。每 poll_interval 秒轮询一次 shutdown。忽略 self.timeout。如果要完成周期性的任务,建议把该方法放置在其他线程中;
- service_actions():在 serve_forever() 循环中调用,此函数可以被子类或 mixin 类覆盖,以执行特定于服务的操作,例如清除操作;
- shutdown():告诉 serve_forever() 循环停止并等待它停止;
- server_close():清理服务器,可能会被覆盖;
- address_family:服务器套接字所属的协议族,常见示例有 socket.AF_INET 和 socket.AF_UNIX;
- RequestHandlerClass:用户提供的请求处理类,这个类为每个请求创建实例;
- server_address:服务器侦听的地址,格式根据协议族地址的不同而不同。对于 Internet 协议来说,这是一个包含提供地址的字符串和整数端口号的元组('127.0.0.1',80);
- socket:服务器将侦听的套接字对象。
请求处理对象BaseRequestHandler
BaseRequestHandler 是所有请求处理程序对象的超类,具体的请求处理程序子类必须定义新的 handle() 方法,并且可以覆盖任何其他方法,为每个请求创建子类的新实例。
BaseRequestHandler 类包含如下成员:
- setup():准备请求处理,默认什么都不做,在 StreamRequestHandler 中会创建类似的对象来读/写 socket;
- handle():处理请求,解析传入的请求,处理数据,并发送响应,默认什么都不做。常用变量有 self.request、self.client_address 和 self.server;
- finish():环境清理。默认什么都不做,如果 setup 产生异常,则不会执行 finish();
- BaseRequestHandler 子类会覆盖 setup() 方法和 finish() 方法,并提供 self.rfile 和 self.wfile 属性。这样可以分别读取或写入 self.rfile 和 self.wfile 属性,以获取请求数据或将数据返回给客户端。
本文介绍了Python的socketserver模块中的BaseServer和BaseRequestHandler对象。BaseServer作为服务器对象的超类,提供了如fileno()、handle_request()等方法,用于处理请求。serve_forever()方法用于持续服务,直到shutdown()请求。BaseRequestHandler是请求处理对象的超类,用户需要定义自己的handle()方法来处理请求。setup()和finish()方法则用于请求的初始化和结束阶段。
68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