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惊讶于大模型时,我们到底在惊讶什么?

最近在回顾人工智能,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这几年的狂飙突进时,一个强烈的感受挥之不去:Transformer架构的提出,以及随后以GPT系列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的涌现,实在是太“意外”了

这种“意外”并非指它们毫无征兆地凭空出现(实际上有深厚的学术积累),而是指它们所展现出的能力在深度、广度和涌现特性上,彻底颠覆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对“机器智能”的既有认知和想象边界。相信很多人,甚至许多业内人士,在初次接触ChatGPT或类似模型时,都曾发出过“这怎么可能?”、“它居然能理解/做到这个?”的惊叹。

这种强烈的“意外感”从何而来?

我想,它揭示了几个关键点,也值得我们深思:

  1. 范式颠覆的震撼:从“渐进”到“跃迁”
    在Transformer之前,RNN(循环神经网络)及其变体LSTM/GRU是处理序列数据(如语言、时间序列)的绝对主流。尽管它们有梯度消失/爆炸、难以并行化等瓶颈,但大家普遍认为解决方案是在此框架内修修补补。Transformer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横空出世,近乎“粗暴”地抛弃了RNN的核心递归结构,代之以纯粹的“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这种根本性的架构革命,不是小步快跑,而是一次大胆的范式跃迁。它的高效并行性和全局信息捕捉能力,为后续的模型规模爆炸奠定了基础。我们惊讶,是因为它跳出了我们思维中固有的“路径依赖”。

  2. “大力出奇迹”的规模效应:反直觉的指数级增长
    Transformer的核心思想(自注意力、残差连接、层归一化等)本身非常优雅,但其真正的威力爆发点,在于**“海量数据” + “海量算力” + “超大模型”** 三者的结合。GPT-3(1750亿参数)及其后续模型证明,当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后,模型会涌现出惊人的、在较小规模时完全不可预测的能力——理解复杂指令、生成连贯长文、进行多步推理、掌握多模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