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总是卡,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谈及个人对于cpu的看法

本文探讨了影响电脑性能的关键因素,指出CPU性能与缓存大小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内存大小对外存加载速度的影响。同时,对比了Intel与AMD处理器的性能特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很多人总是问我电脑怎么越来越卡,怎么办?换一台电脑、扩大内存、还是重装系统。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困扰,以上的选择都是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治标不治本。对于普通用户的PC、移动终端等设备而言,延迟的出现实属普及,从而对于延迟出现及解决的好坏决定了人们对于设备的选择,和判断的依据!个人对于这个问题仔细思索,分析了原因,望大家批评指正。

       常见的计算机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方式如图:


        上图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cpu和内存交换数据,内存和外存交换数据。但是真正导致运行延迟的主要是第一块。cpu运算的数据,主要是自身缓存中存储的,而自身缓存中的数据又来自内存,cpu和内存速度差别很大,所以最理想的选择就是从cpu自身取数据,而不通过内存取数据,但是,这种做法的成本太高。对于一般的设备无需承担这么多的成本,那么便采取了一种解决的方式,通过Cache的方式,来调节速率。所以很清晰的可以发现,时间的消耗很大程度上在cpu读取内存数据的时间所决定。所以增加cpu的缓存大小成为一种解决方式。对比了Intel和Amd的cpu从低价位到高价位,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缓存的大小都有明显的增加。越是高端的cpu缓存大小就越大。

下面依次列举了从低价位到高价位的cpu比较:




        减少cpu从内存中读取数据的时间,转变成cpu从自身缓存中读取数据,便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运行速度,减少延时的问题。其实cpu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电脑的性能!

        其次对于第二块,外存加载数据到内存,外存和内存的运行速率,也是相差极大,外存中的程序要想在电脑中运行,必定要加载到内存中来,那么内存的大小也是关键,有时候cpu的好与坏,内存的大小可以稍微的补偿一下这个缺点,对于内存较小的机器来说,运行的程序,需要加载到内存中的数量要小于程序需要的数量,那么程序运行,cpu不光要等待从内存中读取数据,还要等待从外存中读取后,在有内存加载进去,这样的话对于电脑的运行速率来说会更加的缓慢,延时现象只会加剧。扩大一定数量的内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延时的问题。

         综上所述,归根结底还是cpu的性能决定了电脑的性能。

         此外,本人还对比了一下Intel和AMD的cpu在相同价位和地位的差别发现,对于常见的参数,比如主频、核心数等方面发现,排除相关技术的采用,对于AMD系列的cpu在主频上一般都略高于Intel,但是Amd的功耗,随着性能的提升,比Intel的同等级别的cpu高出很多。对于缓存的大小上差别也略大,或许这就是两者性能的差距。从个人角度而言对于这两个厂家的cpu,都是用过,发现AMD的cpu随着时间的变化性能下降很快,可以说是直线下降,而Intel的cpu性能下降只是缓慢下降。或许从两个公司产的顶级cpu i7和推土机的价位就能看出来了。或许两者面向的对象不同,这点本人未能深入了解。

          以上的评论仅针对两者在个人设备市场的cpu不包括两者在其他市场的cpu性能分析,于此我推荐Intel。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望大家批评指正!

          特此将两公司的至尊cpu Intel的i7和AMD的推土机参数对比供大家参考:

http://detail.zol.com.cn/ProductComp_param_384514-385439.html

         最后,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不得不说,分析来分析去,在民用市场这两家独大的cpu公司为什么都是美国的,而没有自己本国的,硬件才是王道,或许有一天中国的硬件能够独立创新并且获得市场的认可了,中国的整个IT产业才能成为民族的骄傲,而不是山寨别人的产品!

              
  

### 使用 GPU 替代 CPU 运行大模型的可行性和方法 #### 可行性分析 尽管 GPU 和 CPU 都属于处理器,但两者的架构和设计目标存在本质区别。CPU 是一种通用性强的处理器,擅长处理复杂逻辑运算和少量线程的任务;而 GPU 则专注于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在矩阵乘法等操作中表现色[^3]。 对于大模型训练而言,其主要依赖于大量的浮点数运算和张量操作,这些正是 GPU 的强项所在。因此,理论上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使 GPU 完全承担起原本由 CPU 执行的部分甚至全部功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完全替换”并不总是最佳选择——某些控制流语句或初始化过程仍需借助 CPU 来完成,这是因为操作系统本身及其驱动程序通常运行在 CPU 上[^2]。 当谈及具体实现时,现代框架如 PyTorch 或 TensorFlow 已经提供了便捷接口让开发者轻松迁移代码至 GPU 平台执行。例如,在 PyTorch 中只需调用 `.to(device)` 方法即可指定设备类型(`cuda` 表示 NVIDIA 显),从而加速前向传播与反向传播环节的速度差可达数十倍以上[^4]。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并非所有算法都适合纯 GPU 实现方式。如果某个应用场景涉及频繁的数据交换或者条件分支判断,则可能因额外开销反而降低整体效率。此外还需考虑硬件成本因素:高端消费级显虽具备强大算力但仍远不及专业工作站所配备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性价比高[^1]。 #### 技术实施路径 为了最大化利用 GPU 性能同时兼顾灵活性需求,以下是几种常见策略: - **混合编程模式** 将耗时密集型子模块移植到 GPU 上单独编译链接后再嵌套回原有项目结构之中形成异构计算环境。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 C/C++/Java 等语言编写业务逻辑的优势又能享受到图形化单元带来的速度提升效果。 - **分布式部署方案** 当单机资源不足以满足超大型神经网络参数更新要求时可通过集群互联技术扩展规模上限。目前主流做法包括但不限于 NCCL (NVIDIA Collective Communications Library) 提供高效通信原语支持跨节点同步梯度信息等功能[^5]。 - **优化内存管理机制** 减少不必要的主机端<->设备间数据搬运次数至关重要。为此建议预先分配固定大小缓冲区存储临时变量并通过 pinned memory 加速 PCIe 总线传输速率进而缓解潜在瓶颈现象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虽然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取代”,但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可以大幅削弱对常规微处理器系统的依赖程度达到近似目的。 ```python import torch # 假设我们正在使用 CUDA 设备进行计算 device = '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model = YourModel().to(device) input_tensor = torch.randn(1, 3, 224, 224).to(device) output = model(input_tensor)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