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融合方法概述

本文详细介绍了模型融合技术,包括Voting、Averaging、Bagging、Boosting和Stacking方法。重点讲解了Stacking,通过K折交叉验证解决过拟合问题,以及mlxtend库在Stacking中的应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模型融合方法概述

在比赛中提高成绩主要有3个地方

  1. 特征工程
  2. 调参
  3. 模型融合

1. Voting

模型融合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大上,从最简单的Voting说起,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模型融合。假设对于一个二分类问题,有3个基础模型,那么就采取投票制的方法,投票多者确定为最终的分类。

2.Averaging

对于回归问题,一个简单直接的思路是取平均。稍稍改进的方法是进行加权平均。权值可以用排序的方法确定,举个例子,比如A、B、C三种基本模型,模型效果进行排名,假设排名分别是1,2,3,那么给这三个模型赋予的权值分别是3/6、2/6、1/6 这两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后面的高级算法也可以说是基于此而产生的,Bagging或者Boosting都是一种把许多弱分类器这样融合成强分类器的思想。

3. Bagging

Bagging就是采用有放回的方式进行抽样,用抽样的样本建立子模型,对子模型进行训练,这个过程重复多次,最后进行融合。大概分为这样两步:

  1. 重复K次
    有放回地重复抽样建模
    训练子模型

  2. 模型融合
    分类问题:voting
    回归问题:average

Bagging算法不用我们自己实现,随机森林就是基于Bagging算法的一个典型例子,采用的基分类器是决策树。R和python都集成好了,直接调用。

4. Boosting

Bagging算法可以并行处理,而Boosting的思想是一种迭代的方法,每一次训练的时候都更加关心分类错误的样例,给这些分类错误的样例增加更大的权重,下一次迭代的目标就是能够更容易辨别出上一轮分类错误的样例。最终将这些弱分类器进行加权相加。引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Alex Ihler教授的两页PPT

同样地,基于Boosting思想的有AdaBoost、GBDT等,在R和python也都是集成好了直接调用。

PS:理解了这两点,面试的时候关于Bagging、Boosting的区别就可以说上来一些,问Randomfroest和AdaBoost的区别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回答。也算是留一个小问题,随机森林、Adaboost、GBDT、XGBoost的区别是什么?

5. Stacking

Stacking方法其实弄懂之后应该是比Boosting要简单的,毕竟小几十行代码可以写出一个Stacking算法。我先从一种“错误”但是容易懂的Stacking方法讲起。

Stacking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分层的结构,这里简单起见,只分析二级Stacking.假设我们有3个基模型M1、M2、M3。

  1. 基模型M1,对训练集train训练,然后用于预测train和test的标签列,分别是P1,T1

对于M2和M3,重复相同的工作,这样也得到P2,T2,P3,T3。

  1. 分别把P1,P2,P3以及T1,T2,T3合并,得到一个新的训练集和测试集train2,test2.

### 量化模型融合技术及其实现方法 #### 背景概述 模型量化是一种有效的压缩技术,旨在通过降低权重和激活的数值精度来减少模型的内存占用并提升推理效率[^3]。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单独依赖量化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性能需求。因此,引入了量化模型融合(Quantization Model Fusion),这是一种结合多种优化策略的方法,能够在不显著牺牲准确性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模型的表现。 --- #### 量化模型融合的核心理念 量化模型融合是指将多个经过量化的子模型或模块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实现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更优的资源利用率。这种方法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跨层优化**:通过对不同网络层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调整各层的量化参数配置。 - **混合精度设计**:允许同一模型的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量化位宽(如8-bit、4-bit甚至更低)[^2]。 - **联合调优**:在融合过程中重新校准整个系统的误差分布,确保整体表现接近原始未量化状态。 --- #### 实现方法详解 ##### 方法一:基于图优化的自动融合 现代深度学习框架提供了内置工具支持自动化处理复杂的张量操作序列。例如 TensorFlow Lite 和 PyTorch Mobile 都实现了针对移动平台的高度定制化方案: ```python import torch from torch.quantization import fuse_modules # 定义待融合的目标模块列表 modules_to_fuse = [["conv1", "bn1"], ["conv2", "relu"]] # 加载预训练模型实例 model = MyModel() model.eval() # 执行静态融合逻辑 fused_model = fuse_modules(model, modules_to_fuse) print(f"Original model:\n{model}") print("\nFused model:\n", fused_model) ``` 上述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利用 `torch.quantization.fuse_modules` 函数完成卷积层与批标准化/ReLU 层之间连接路径上的手动指定节点替换工作流程。 ##### 方法二:动态量化下的即时编译技术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神经架构而言,仅依靠离线方式难以捕捉实时变化特征;此时可考虑借助 JIT (Just-In-Time Compiler) 动态生成适配后的执行计划书文件形式保存下来供后续加载使用: ```python @torch.jit.script def quantized_forward(x: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w_q = torch.quantize_per_tensor(...).dequantize() # 假设已知权重量化规则 b_q = None if bias is None else ... y_hat = F.linear(input=x, weight=w_q.t(), bias=b_q) return y_hat traced_quant_func = torch.jit.trace(quantized_forward, example_inputs=(dummy_input,)) optimized_graph = traced_quant_func.graph_for(dummy_input) ``` 此脚本定义了一个简单的全连接层前向传播函数,并将其转化为追踪模式下记录下来的表达式树结构以便于后期分析改进[^1]。 ##### 方法三:分布式环境中的联邦学习扩展 当面对海量数据源分布在众多客户端设备之上时,则需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即所谓“边缘侧智能”。在这种情况下,“本地更新+全局聚合”的机制被广泛采纳用于维护隐私安全的同时达成一致性的目标设定值范围内的近似解法之一便是运用差分隐私保护措施防止敏感信息泄露风险增加的可能性存在与否取决于具体业务场景约束条件等因素影响程度各异而已[^4]. --- ### 总结 综上所述,量化模型融合是一项综合考量软硬件特性和算法特性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单一设备内部还是大规模集群外部均能找到适合各自特点的最佳实践途径可供参考借鉴尝试实施验证评估最终形成稳定可靠的生产级产品形态推向市场接受检验反馈持续迭代进化直至完美契合客户需求为止方能称之为成功之作!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