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1.“静态工作点”定义
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书籍原文给出的定义是——“在放大电路中,当有信号输入时,交流量将输入信号为零、即直流电源单独作用时晶体管的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
,b-e间电压
,管压降
,称为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以上四个物理量记作
,
,
,
”。(在场效应管[ 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 ]中,Q点包括漏极电流
,栅-源电压
,漏-源电压
)。
2.“静态工作”理解
静态工作,即此时晶体管各极的物理量视作仅包含恒定不变的直流成分(实际工作中,放大电路的直流量和交流量是共存的),瞬时值静态不变,工作状态表现为静态。
3.“放大”概念的认知
放大电路中负载所获得的能量不是来源于信号源(可以是生物电信号、声音信号、光信号等,在课堂学习常用正弦波代替),而是来自为电路供电的直流电源。放大的对象是变化量(例如、
),本质是能量的转换和控制,特征是功率放大。
晶体管放大主打一个“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小阀门控制大水流”——以基极小电流控制集电极大电流。
发射结加正向电压(正偏),扩散运动形成射极电流;扩散到基极的自由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运动形成基极电流
;集电极加反向电压(反偏),漂移运动形成集电极
。
二.静态分析?
1.估算法
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书籍原文给出的内容是——“在近似估算中,硅管取为0.6~0.8V中某值,如0.7V,锗管取
为0.1~0.3V中某值,如0.2V;而且认为穿透电流
,
”。(
,指基极开路,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穿透电流;
,指发射极开路时,集电极的反向饱和电流 [
越小,管子性能越好 ] ,
)
2.图解法
以共射放大电路为例
三.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从晶体管与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曲线考虑)
1.防止信号失真
(1)设置了静态工作点,信号会怎样?
可以使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场效应管工作在恒流区,此时经放大后,输出电压才不会失真。
(2)没设置静态工作点,信号会怎样?
①产生截止失真
原因:Q点设置过低,在输入信号的负半周靠近峰值的某段时间内,晶体管b-e间电压小于其开启电压,导致晶体管截止。
表现:在NPN型三极管共射极放大电路中,截止失真的表现是输出电压的顶部出现削波。而在PNP型三极管的共射放大电路中,截止失真是底部失真。
我们下面结合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用基本共射放大电路来分析一下:
列条件:首先我们观照图1.3.6,列出晶体管在各个工作状态的条件
①截止(发射结、集电极反偏): ≤
,
>
,此时
= 0,集电极电流
≤
(穿透电流)
②放大(发射结正偏,集电极反偏): >
,
≥
,此时
,
③饱和(发射结、集电极正偏): >
,
<
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图2.2.1,图2.2.2去掉了基极电源(或使
很小),使得
=0(很小),
=0(很小),
≈
。
若我们此时输入交流信号,其电压在正半周峰值大于开启电压
,晶体管导通工作在放大区,信号能正常输出。而在负半周峰值小于开启电压
,晶体管工作在截止区,
不产生变化(
没有变化),输出电压为0,因此,信号就失真了。
所以信号放大实际是把交流信号驮载在直流分量之上再进行放大,使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都在晶体管的放大工作区域内,保证不出现非线性失真。
解决方法:知道了截止失真的原因,那么解决方法就是可以通过增大基极电源,使晶体管重新进入工作区。
②产生饱和失真
原因:Q点设置过高,在输入信号正半周靠近峰值的某段时间内,晶体管进入饱和区,导致集电极动态电流产生顶部失真,集电极电阻上的电压波形随之产生同样的失真。(分析与截止失真类似)
我们在这里附上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2.保障稳定放大
晶体管设置一个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即使在无信号输入时处于导通状态,也能保证在信号输入时,无论是正半周还是负半周,都能进行有效的放大。
3.提高放大效率
晶体管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时,其功率增益最高,从而提高放大电路的效率。
4.方便电路调试
通过调整静态工作点,可以改变晶体管的放大倍数。
5.减小热噪声
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时,其热噪声较小,有利于提高放大电路的信噪比。
四.声明
1.本篇博客所用图片及定义引用均来自于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仅作学习分享,若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博主删除此文。
2.博客存在个人理解内容,若存在错误,有误导行为,敬请指出,博主会及时修改。
3.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私信博主,或者在评论区留言,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