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曾在谷歌地图工作的两位工程师,创业成立了Deepmap,瞄准为自动驾驶服务的高精地图赛道。一年后,四位来自微软研究院的工程师,创业成立了Deepmotion,同样选择了高精地图赛道,为自动驾驶提供环境感知与高精度定位服务。
2017年9月,另一家高精地图方案公司Ushr宣布,凯迪拉克Super Cruise(可放开双手辅助驾驶系统)搭载的首款车型CT6,将在北美地区采用公司提供的商用高精度地图服务。这是全球首家实现前装量产上车的高精地图公司。
一时间,高精地图成为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化落地之前,创业大军蜂拥而至之地。然而,初创企业数量的激增,做着看似相同的事情,但背后却是资本助推了风险“放大”。
2019年,一家在高精地图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初创公司lvl5,在两位创始人加盟另一家初创公司以及公司三年来累计的众包数据出售给一家地图公司而“寿终正寝”。
背后,是整个行业需要克服的两大挑战——能够真正落地的技术和能够赚钱的商业模式。同时,技术路线也开始产生分歧: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厂商,采取实时建图+“自有”车队众包策略;而大部分传统厂商,仍是采取图商底层数据+第三方众包策略。
而在中国市场,由于地图相关政策的管制,特斯拉模式需要车企申请相关的资质,这一点从小鹏汽车收购智途科技间接获得测绘资质证书可见一斑。作为自动驾驶的一项关键基础能力,垂直整合是车企的选择项之一。
过去几年,有资质的传统图商们都在尝试通过自有车队以及众包模式实现高精地图的预先构建和更新。汽车制造商则以采购的方式来使用这些高精地图数据,包括百度、高德、四维图新、易图通等传统图商已经量产上车或拿到量产定点。
这意味着,对于高精地图赛道上的初创公司来说,压力倍增。
一、
汽车制造商率先打响高精地图争夺战。
2017年,上汽集团通过控股武汉中海庭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布局车用高精度地图业务。高精地图成为传统汽车制造商争夺自动驾驶技术高地的竞争核心点。
2019年初,日本地图平台开发商Dynamic map platform宣布,以2亿美元收购Ushr,这家为通用汽车Super Crusie提供高精地图服务的公司结束了自己的三年创业历程。
Ushr是在2017年从GeoDigital分拆,后者拥有20多年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经验,随着通用汽车首个商业化高精地图服务的交付,Ushr希望寻求不断做大市场蛋糕。
而Dynamic map platform的背后,是日本三家汽车巨头(丰田、日产和本田)。“通过此次并购,我们将能够为北美和日本市场的汽车制造商提供全面的高精地图解决方案,并在未来向全球市场扩张。”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2019年11月,吉利通过增资参股箩筐技术,帮助后者完成对易图通的收购。作为中国最早的导航电子地图公司之一,易图通在传统导航业务萎缩的情况下,加速高精地图市场的争夺,并先后拿到福特、红旗、吉利等多家车企的高精地图项目定点。
另一方面,在国内已经获得甲级测绘导航电子地图资质的二十几家公司中,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跟踪数据显示,目前仅有高德、四维图新、百度、易图通、中海庭、亿咖通六家公司拿到了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审图号,具备真正可商业化的能力和资格。
“如同当年的导航地图竞争格局一样,高精度地图领域最后也会剩下少数头部图商。”业内人士坦言,很多初创公司依靠一些验证测试项目来维持微薄收入,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搭载还遥遥无期。“只有快速获得前装订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造血。”
但显然,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
今年6月,芯片巨头英伟达宣布,正式收购高精地图初创公司DeepMap,通过整合后者的技术方案,强化Nvidia Drive端到端自动驾驶平台的市场竞争力。
“DeepMap将扩展我们的全球地图业务,并扩大我们的全自动驾驶技术堆栈的解决方案能力。”英伟达副总裁兼汽车部门总经理Ali Kani表示,地图和定位是自动驾驶的最大挑战之一。
Deepmap定位于云端数据服务平台(PAAS),通过基于云端的技术,给客户提供云端的软件服务,提供高精度地图的生成和使用,并降低构建和维护成本。
比如,该公司推出的RoadMemory™的众包地图服务,利用从车载传感器收集的众包数据,自动构建地图,并解决目前无法搭载更多传感器的量产车采集高精度地图的难题。
另一个名为DeepMap HDR™的方案,基于众包地图构建面向L2+级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地图服务,帮助提高众包地图采集制作的速度、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提高ODD、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前,DeepMap在美国的地图服务收费约为每公里5000美元。这家公司此后开始把业务扩展到中国(借助背后投资方上汽集团等资源)。
不过,类似这样的服务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技术方案或地图服务只是一个完整的高清地图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些服务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而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在真正量产阶段(非自动驾驶Demo测试)更愿意找到一家可以大规模生产高清地图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把任务分配给几家不同的公司。
以高德为例,高精地图已经覆盖了国内超过35万公里的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但也仅仅可以向车企承诺一年4次的更新支持。这已经是目前国内拿到辅助驾驶高精地图审图号最多的企业。
如今的高精地图行业,一部分企业还只是迈过了第一道门槛:从没有到有;第二道门槛,将是从能用到好用。正如马斯克此前所说:“我们曾经尝试过第三方的高精地图,但效果并不好。”
而对于英伟达收购DeepMap,所传递出的信号也非常明确:解决车端的高精地图更新以及与感知、决策计算平台的深度融合。“必须与传统图商形成差异化”。
这也意味着,高精地图赛道的初创公司需要尽快找一个好的“娘家”,或者寻求业务模式的突围。
二、
另一家被收购的提供高精地图服务的初创公司是DeepMotion(深动科技)。8月25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通过两次股权收购,合计以7737万美元全资控股DeepMotion。
而在此之前,DeepMotion已经完成转型,专注于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应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在内的全栈软件解决方案。
“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向智能驾驶领域,致力于提供以立体视觉方案为主、多传感器融合的众包高精地图构建方案,为智能驾驶提供环境感知与高精度定位服务。”这是DeepMotion联合创始人兼CEO蔡锐在几年前对《高工智能汽车》说的一段话。
在蔡锐看来,高精地图是无人驾驶重要的核心模块,有了它才能知道从A地到B地怎么走,期间道路的曲率、坡道、交通标识、路口等信息决定了驾驶的策略。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高精地图侧重于主动安全,它可以主动预判道路情况帮助汽车做出一些动作,比如进去弯道前车辆应该提前减速。现有的环境感知其实是在探测到危险之后才做出一些动作,属于被动安全。
“将主动预判和被动预检相结合,才可以真正意义上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而深度学习和立体视觉恰巧是做到这一点的核心技术。”蔡锐表示,创始团队在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公司选择涉足高精地图领域的原因之一。
彼时,蔡锐希望能够把DeepMotion做成行业内顶级的高精地图解决方案提供商,尽管仍然面临落地方案、市场拓展、合作模式验证等诸多挑战。
很快,在2018年初,DeepMotion对外宣布,拿到千万美金级别的A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人才招募、加速产品落地、并推动数据的规模化生产。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地图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以及繁琐辛苦的行业,功能的开发和推广并不是创业公司能够轻易胜任,即使是大型图商,都会谨慎考虑技术的实现和商业落地之间的鸿沟。
以项目、产品为导向,对于高精地图来说,走向更多应用场景,比如AR导航、AVP自主泊车、高速路/快速路自动驾驶等,成为了初创公司尽快落地技术的突破口。
面向商用车点对点自动驾驶和乘用车自主代客泊车两大场景的解决方案,成为DeepMotion业务模式的新立足点。“规模化的停车场高精地图制作能力、创新的算法突破、以及系统测试验证平台,是开发出一款量产AVP产品的关键。”蔡锐表示。
此后,DeepMotion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停车场高精地图自动化制图系统。这套系统包含数据采集、信息自动化抽取和地图质检等环节,可以支持包括地面停车场、多层地下停车场、停车楼等常见类型停车场的快速建图。
以多层地下停车场为例,DeepMotion可在4小时完成一个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包含3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高精地图制作。根据专业机构对DeepMotion地下停车场高精地图的评测结果,地图整体绝对精度为10-20cm,相对精度小于10cm。
截至到2019年年底,DeepMotion已拥有上百个停车场数据,其中最大单体面积达到100000平方米,包含2500多个车位;最复杂的多层结构停车场包含地下两层加地上四层的停车楼。
很快,DeepMotion也拿到了全场景自动代客泊车方案的量产定点项目。同时,公司也建立了包含停车场高精地图构建、算法优化调试、仿真测试验证平台的完整AVP产品开发体系。在这套开发体系下,AVP技术还可以用于快速开发自动泊车辅助、记忆泊车、召唤泊车等产品。
然而,AVP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市场新车APA搭载上险量为124.06万辆,同比增长48.61%,但前装搭载率仍仅为12.34%。同时,仅有部分车型开始搭载有限条件下的停车场记忆泊车功能。
根据小米集团的收购公告数据显示,DeepMotion在过去两年分别亏损1725.4万元、1191.4万元,截止2020年12月31日的合并资产总额为1270万元。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经历过去几年的市场征战,行业洗牌已经开始。选择“退出”的初创公司,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赚钱能力。这些公司将继续以另外一种方式开始他们的“旅程”。
正如英伟达相关负责人所说,“DeepMap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得到了行业广泛潜在客户的验证。”言外之意,从验证到大规模量产上车,产业整合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