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与兴衰周期
一、引言
- 人工智能定义与核心目标
- 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系统
- 核心能力:学习、推理、感知、决策
- 兴衰周期理论框架
- 技术成熟度曲线(期望膨胀→泡沫破裂→稳步爬升→生产成熟)
- 驱动因素:技术突破、资本投入、社会需求
二、发展历程(1950s-2020s)
-
萌芽期(1950-1974)
- 里程碑事件:达特茅斯会议(1956)
- 关键技术突破:
- 逻辑推理器(Logic Theorist)
- 感知机模型
- 典型应用:棋类游戏AI
-
第一次寒冬(1974-1980)
- 衰退原因:
- 计算能力瓶颈
- 明斯基《感知机》批判
- 幸存领域:专家系统
- 衰退原因:
-
复兴期(1980-1987)
- 驱动因素:
- 反向传播算法
- 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
- 技术突破:
- LISP机器
- 知识表示框架
- 驱动因素:
-
第二次寒冬(1987-1993)
- 衰退诱因:
- 专家系统维护成本 知识规模
- 硬件性能未达预期
- 衰退诱因:
-
稳步发展期(1993-2011)
- 新范式:统计机器学习
- 里程碑:
- IBM深蓝(1997)
- 支持向量机
- 隐马尔可夫模型
三、深度学习的黄金时代(2012至今)
- 技术拐点事件:
- AlexNet(2012 ImageNet夺冠)
- 注意力机制
- 基础设施革命:
- GPU并行计算
- 云计算资源
- 当前瓶颈:
- 能耗问题
- 数据依赖
三、兴衰周期规律分析
-
周期性特征:
阶段 持续时间 资本热度 技术成熟度 膨胀期 5-8年 指数增长 实验室突破 衰退期 3-5年 断崖下跌 工程化瓶颈 复苏期 7-10年 理性投资 商业验证 -
历史教训:
- 过度承诺导致信任危机
- 硬件滞后制约算法发展
四、结论
- 关键成功要素:
- 基础理论突破
- 算力-算法-数据三角平衡
- 中国发展机遇:
- 应用场景优势


5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