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NOIP2017的故事

本次分享记录了作者参加NOIP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经历,详细描述了两天的比赛过程及心理变化,从第一天的状态调整到第二天的策略应对,最终对成绩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总体感觉不那么好吧,非常方,方成豆腐块了。

Day0

下午 18:00 才出发 晚上吃的学校的“扬州炒饭” 真的饿(⊙﹏⊙)

所以到了酒店后就买了些“开封菜”吃 算是很滋润了

打了两三局游戏 好好读读自己以前的 blog 晚上 23:57 入睡

Day1

第一天算是非常有精神的了 6:30起了床

酒店的早餐比之前的都要好,虽然没有 coffee

无伤大雅 跟车进了考场

今年 NOIP 严得不是一点两点

键盘鼠标都不让动 “勿谓言之不预也”

害怕 >︿<

解压密码:“不忘初心”后来知道的

T1: 第一反应就是有明显规律 果断打暴力

立即看表 然后总结规律 对拍

检查各种奇葩情况+没太看清题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小时整吧

期望得分:100p

彩蛋:因为涉及 long long 但那台机子上不能用 %lld 只能用 %I64d

于是我就问了一下监考老师

老师叫来了 ztl 一番讨论 最后向我担保 用%lld 是对的

在此向 一名AKer @Cold_chair 默哀

T2: 我确实是先做完 T1 才看其他题的

一眼看过去 103 的数据显然是留给你模拟的

于是丢在一边 直接开始想 T3

T3: 看见各种“无穷”心里很慌

勉勉强强看懂题后 开始一个点一个点看数据

感觉 分层 spfa 应该有很多分吧

因为比 T2 好打 所以先码了 T3 的暴力

期望得分:60p

回头打 T2

一开始写 C++ 后面越来越觉得不对

读入完之后疯狂调试 未果

一看时间还剩 47min 左右吧 慌了

心说:如果没有分岂不是很亏?

觉得前 70 分特别简单 于是转了 pascal

疯狂一阵键盘 旁边的同学觉得我快疯了

洋洋洒洒写完了 一编译 满屏幕错误

woc 真的是 C++ 打习惯了好吧

代码速度又慢 还忘了怎么调试

最后 10min 好说歹说调出来 70p 的

决定最后还是检查另外两题吧

主要担心“捡了芝麻丢西瓜”

比赛结束那一刻 有一点点崩溃

感觉自己初二来做也差不多这个水平

我他妈这一年干什么吃的?!

下午短短睡了一会儿 又去万达广场看了一发电影

心情很棒棒 觉得期中考和 NOIP 的压力都得到了释放

晚上睡得很香哦

Day2

不敢要求翻盘吧 就这样上场了
真的有点迷迷糊糊的感觉,非常没有自信。

T1 好像是之前模拟赛原题的简简简简化版本

非常水
实现也没有什么细节,只是注意了一下爆 ll 的问题

T2被数据吓到了++

发现 n 很小 可以 2n
想了一小会儿状压 DP 后 觉得状态不可行,有后效性,也很难快速转移
一念间 错过了正解,往记忆化搜索的方向去想
想了一会儿就先放下了 先看 T3

T3题面其实我也想过

题面十分生活化,以至于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没想到有这么优秀的算法 可以做这么大的数据!
看出是数据结构后就没有 AC 的打算了
一点点思考部分分吧
从两种角度去想
1. 考虑某询问前所有操作对它的影响
2. 考虑一定意义下模拟各个操作

正正反反拿了 50 分赶紧溜了去做 T2

这时候时间已经有些紧张了 真的有一种绝望感
好像初二到初三没学到什么新东西,对每一道题都没有新想法
我甚至觉得 我初二来做也是这个分数

甩甩头,上厕所清醒一下 回来就直接开打了
噼里啪啦打了 70pts 的暴力 看时间就差不多了

最后 10min 真是煎熬,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
也不知道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情
冷淡的笑爬上我的嘴角 我抽回双手 比赛结束!

不得不说 这次的题目质量堪忧
该卡的不卡 不该卡的瞎卡

不提了 自己的问题也很大啊!

估分 100 + 70 + 40 + 100 + 70 + 50 = 430p
JZ 100 + 60 + 20 + 100 + 70 + 30 = 380p
D1T2??? D1T3暴力翻车 D2T3 数组开小呜呜呜ToT

实际得分 100+70+10+100+60+35=375p
真的不稳啊!
GD Rank 118 的弱菜
真的好亏 今年一定要翻盘!

Summary

  1. 初二后期划水太严重了 重新分配时间
  2. 重点抓数据结构
  3.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Kotlin语言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方面的特性和优势,结合详细的代码案例,展示了Kotlin的核心技巧和应用场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解释了它们如何简化集合操作和回调函数处理。接着,详细讲解了Kotlin Multiplatform(KMP)的实现方式,包括共享模块的创建和平台特定模块的配置,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最后,文章总结了Kotlin在Android开发、跨平台移动开发、后端开发和Web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Kotlin将继续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 适合人群:对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Kotlin初学者和中级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Kotlin中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场景;②掌握Kotlin Multiplatform的实现方式,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③了解Kotlin在不同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选择合适的技术栈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代码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Kotli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和跨平台开发能力。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代码案例,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历史速度命令(HVC)增强仿射编队机动控制性能的方法。论文提出了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全面评估HVC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易于测试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延迟参数跟踪误差关系的显式不等式。研究为两轮差动机器人(TWDRs)群提供了系统的协调编队机动控制方案,并通过9台TWDRs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改进。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仿射编队控制类、HVC增强、稳定性条件检查以及仿真实验。代码不仅实现了论文的核心思想,还扩展了邻居历史信息利用、动态拓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等性能提升策略,更全面地反映了群体智能协作和性能优化思想。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对群体智能、机器人编队控制、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②掌握仿射编队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③学习如何通过引入历史信息(如HVC)来优化群体智能系统的性能;④探索中性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仿射编队控制技术。代码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初始化配置、控制律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性能。通过阅读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HVC增强仿射编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