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场景一
小王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特别热爱加班,总是办公室最后一个走的人,甚至有的时候通宵赶进度,一个人默默在公司里码字。每次看到其他同事早早下班回家,他心里总是diss他们不够努力。
可是,小王如此拼命工作,他的主管却置若罔闻,从来不向小王表示些什么。
终于有一天,小王开玩笑似得跟主管抱怨:“我这么努力地干活儿,也不期待您发奖金了,但您连句鼓励的话都不说,您太严格了吧。”
没想到,主管却反问小王:“你超额完成任务了吗?”
小王愣了:“没有。”
主管又问:“你交上来的稿子是你同期的同事里质量最高的吗?”
小王已经蔫儿了:“也不是,我对业务还没那么熟悉。”
这时主管的语气严厉了:“你比其他人用了更多的时间工作,结果任务完成得并不如其他人,你让我用什么理由鼓励你?”
场景二
小黄大学毕业时到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做新媒体运营,在转正期第一天,老板让她给一篇文章排版,可面试时将自己的技能吹得天花乱坠的小黄却告诉老板她不会用排版工具,老板只好将几个常用的排版工具发给她。
快下班的时候,老板询问她的工作进度,却得知小黄一天什么也没有做。问她原因,小黄理直气壮地说:“你只告诉我该用什么工具排,但你没教我该怎么用这些工具呀!”
第二天,老板就将她辞退了,而小黄还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自己不该被开除。
场景三
张明经过两年的打拼,终于升到了所在部门的主管。一个月后,在月度总结会议上,张明向总经理展示了他所做的一百多页PPT,认真总结了他这一个月来的工作,并详细地分析了目前部门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张明斗志满满地讲了近半个小时后停了下来,等待总经理总结发言。而总经理并没有表现出满意的神态,而是对张明说:“小张啊,两年了,你怎么做事还跟个学生一样?”
张明看着手里自己精心准备的厚厚一沓资料,陷入沉思。
02
如果看到这里,你仍然不觉得小王、小黄和张明的做法有什么问题,那么你要注意了:你的学生思维可能会让你走很多弯路,给你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学生和职场人士在角色定位上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消费者”,后者是“生产者”。
学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校里学习的人。学生支付了学费,就能在学校里获得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参加社团活动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就是消费者,学校就是提供服务的地方。如果学校提供的服务不能让学生满意,学生可以表达不满,并要求学校改进。给予这种心态,学生就容易把“自己是否满意”、“自己想不想做”等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此外,虽然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带有强制性的,即学生必须参与课程,取得合格成绩才能拿到学分,拿满学分才能毕业拿到学位,但学校有义务督促学生学习,并给予学生学业上的帮助,所以,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是被动的。
但是,到了职场上,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在职场上,你和你的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提供你的价值,之后你的工作单位会根据你的劳动成果支付你的工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价值交换(用劳动换取金钱)。
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支付金钱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公司。你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
学生时代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一旦进入职场,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就要从“自己”转化成“他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期待,我们必须思考对方需要我们做什么,而不是自己想做什么。
然而,很多初入职场的同学,还停留在“消费者”的角色中,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嫌“我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工作却没有人带我”、“公司这点不好,那点也有问题”、“我那么努力,但是主管只看结果”。
当然,从学校到职场不是一个简单的转换,适当的抱怨一下,排解心中的苦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望同学们在抱怨之后可以想一想:我可以为公司带来什么?
踏入职场第一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生产者”。
03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生产者”的角色,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更全面地摆脱“学生思维”呢?常见的“学生思维”又有哪些呢?
开头的三个场景中体现的学生思维非常典型了,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第一个场景:“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而职场思维就是用各种方法达成想要的结果,即“结果导向”。
其实不只是学生,很多人都会用“努力”这个词来麻痹自己:我这么努力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其实,反过来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果,那么我们的努力岂不是没有发挥它的价值?
更何况,有的人的努力只是伪装起来的,或是没有找准努力的方向。就像小王,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但是效率很低。一方面,他的加班部分原因是为了虚荣,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其他同事更“优秀”;另一方面,能力上的不足迫使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他的稿子并不是质量最高的就能说明问题。
所以,在初入职场时,我们要尽早熟悉业务,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尽力弥补。
第二个场景:“被动接受”。学校和职场最明显的一点区别可能就是做事态度主动与否了。在学校里,任何事情都有人提醒,自己只需要关注各种学校组织账号,查看推送消息,在消息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加就好,接受消息的过程十分被动。
在职场则是要主动:主动学习,主动汇报,主动找活干。只有主动,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帮助我们的职业发展。在学校,老师会主动收作业,但在职场,做了事如果不主动汇报,领导就算知道是你做的也记不住,慢慢的,领导会把机会交给更加积极主动的人。
其次,如果不主动学习,我们的工作技能就不会进步。比如小黄,什么都等着别人来教,如果不教就不干活。没有公司会专门雇人来学习的。注意,就算掌握了工作所需技能,也不能停止主动学习,因为如果停滞不前,一旦来了新员工就很容易被顶替,而且因为没有进步,换工作也不会有什么发展空间。
第三个场景:“只有问题没有解决方法”。张明的情况是最迷惑人的,因为他已经成为主管,说明他的工作能力肯定过关,一百多页的PPT也证明他对工作的热情。
然而,问题就在于,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他给领导的全是简答题和论述题,殊不知领导最想看到的是选择题。公司聘用你是希望你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问题的提出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通过张明的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学生思维不只是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人才会出现的问题。学生思维本质上是不能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出现在职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当然,如果在初入职场时就将自己的学生思维“扼杀在摇篮里”,那是再好不过的。
写在最后
虽然整篇文章都在说学生思维的缺点,但“学生思维”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
每个脱离学校、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是满腔热血,想要在风云变幻的社会中为自己打拼出一个耀眼的未来。只是事与愿违,不熟悉社会规则使我们被现实一次次打倒,于是嘲笑自己太naive。
但是,摆脱学生思维并不意味着变得世俗圆滑,适应社会也不必丢掉自己的坚守。在我们没有踏出校门之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缺乏充分地社会阅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不自觉地带有偏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也是必然的。相信自己,接纳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勇敢做出改变,你想要的未来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大家有关于职场或成长的困惑,欢迎在“未明学院”公众号内留言,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