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杰青协院士最新发布的Nature论文被质疑!是“集体患癌”事件后续深扒?还是纯属巧合?...

文章揭露了涉及两位知名学者的科研论文造假疑云,pubpeer网友对一篇Nature论文中的circRNA实验数据提出疑问,包括质谱数据异常和合成过程的专业性缺失。质疑者指出实验方法与理论不符,且缺乏关键实验细节。两位学者尚未回应,引发公众对科研诚信的讨论。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663f7abe46d5b6c4a356aa4e16e46eef.jpeg

来源:学术资源大全
编辑:元素魔方科研服务

289a7a97e0ae798d891e787d0d685bc2.gif

“研路漫漫,伴你同行”

5ee1c1a5b59112e2d99d850db2bff3b9.png

根据弗雷赛斯消息,涉及集体患癌风波的某院士与某杰青不仅过往论文被扒,最新的Nature论文也被pubpeers网友质疑造假

先前被挂的一共有8篇论文以及一个“小天才”成果。

c24be702e878feb63e5c1a05d940d868.png

bc61cc46644ca188b7628dc1f5ad5c7e.jpeg

鉴于医院方面未有任何回应,此事就渐渐沉寂了下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pubpeer网友对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疑问:质疑最早发生在文章发表的当月。

7e18b3222ff644cb765c721af59f8af5.png

1楼:为什么在原始质谱数据中未发现 ALFRLTNRA肽,而且RTAHYGTGR肽也仅在一个样品 (P1) 中被发现?

f3f47566c73344cf718f4dffdacfe34a.png

2楼:这篇论文的读者应该发现了文中circRNA疫苗的合成部分是有问题的。

  • 带有短互补无间隙 DNA 夹板可使RNA环化的T4 ssRNA连接酶1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T4 RNA连接酶1 是催化单链RNA或DNA进行连接的,而RNA-DNA杂交体的存在会阻断ssRNA底物的识别。

  • 环状RNA circFAM53b IVT 似乎是从碱基序列“AAAA”起始的,这与 T7 RNA 聚合酶倾向于“GG”碱基转录起始的本能相反。因为根据聚合酶携带的DNA夹板序列可知,连接点应位于夹板的中间。

  • 基于第一点和第二点,很难理解作者是如何在体外合成circFam53b用于动物实验的。

  • 合成circRNA的数据是完全缺失的:没有凝胶分析、没有质量检查、没有IVT模板序列。这是在科研中是不专业和不可接受的。

  • 准备 1mg EB染色page纯化的circRNA用于动物实验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应该提供更多的circRNA纯化细节。

5f3f4978dcddb941f96a8e5791f90396.png

3楼:这是2楼网友所说内容的示意图(图片来自中国知乎网友)

02460b52da6daf787f43096f78815489.png

4楼的网友并没有意识到3楼在版权声明那里写的zhihu指的是中国的知乎网,他直接向知乎网友Copenhagen TouZheLe发出了希望他能提供对示意图内容进行更详尽的文字描写的请求。

这个请求确实是af78bf32c49c86e28556f41fd60e0e84.png

b57e7501a7a5d20fba0f0feee4c7fae3.png

5楼:体内和体外 RNA 环化策略(doi:10.1093/nar/gkv045),这篇综述提供了有关 T4 RNA 连接酶 1 用于 RNA 环化的更多详细信息。

38ccc32c70e926742c3c31018e00f4c0.png

6楼:回复2楼,根据作者标注的方向,AAAA实际上是3'端。作者将 DNA 夹板序列标注为:5'-CTACCGTGTTCTTTTACTGTC-3'。

但由于circFAM53B是FAM53B基因的某一个外显子的循环。我实际上找到了这个外显子的序列:5'-

aaaatgacagatggcgagacctggacaggaaatgccctcttcagattgaccaaccgagcaccagcatctgggaatgcctgcctgaaaaggacagctcactatggcaccgggaggcagtgaccgcctgcgctgtgaccagtctgatcaaagacctcagcatcagcgaccacaacgggaacccctcagcaccccctagcaagcgccagtgccgctcactgtccttctccgatgagatgtccagttgccggacatcatggaggcccttgggctccaaagtctggactcccgtggaaaagagacgctgctacagcgggggcagcgtccagcgctattccaacggcttcagcaccatgcagaggagttccagcttcagcctcccttcccgggccaacgtgctctcctcaccctgcgaccaggcaggactccaccaccgatttggagggcagccctgccaaggggtgccaggctcagccccgtgtggacaggcaggtgacacctggagccctgacctgcaccccgtgggaggaggccggctggacctgcagcggtccctctcttgctcacatgagcagttttcctttgtggaatactgtcctccctcagccaacagcacacctgcctcaacaccagagctggcgagacgctccagcggcctttcccgcagccgctcccagccgtgtgtccttaacgacaagaaggtcggtgttaaaaggcggcgccctgaagaagtgcaagagcagaggccttctctagaccttgccaagatggcacag-3'

你可以看到“AAAA”序列其实应该是 5'端。 不知作者能否解释这一点?

如果碱基序列方向是错误的,那么论文中使用的“circFAM53B” 环状RNA就完全是人为的,它没有任何生物医学意义。而且,这个错误的方向“circFAM53B”环状RNA不可能生成论文提到的肽。

8412471bfbb3784b46dc575365b6a17b.png

7楼:我完全同意Hemieuryale pustulata(注:2楼网友)的观点。T4 RNA连接酶1 不具有让这篇论文的作者使用他们在文章方法部分中提出的机制创建目标环状 RNA 的活性。甚至NEB网站上也显示,这种酶不会催化完全互补的RNA-DNA杂交体中ssRNA末端的切口连接。只有RNA连接酶2 可以做到这一点。作为连接指示的 DNA寡核苷酸实际上应该阻止上述的环状RNA 的产生。然而,作者提出的这些方法中没有足够详细地描述连接酶具体反应的内容,也没有提供有关反应混合物具体组成的数据,因此无法确认是否可能是发生了分子内或分子间连接,从而产生了该环状RNA。

对上述种种质疑,宋院士团队目前尚未做出任何回应。

不知大家对此事是什么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至于知乎网友们:

53789c9399b30574f100c19bb6f32c3c.png

0d375c446a56145546119ea3cd9dcd7e.png

9407d3eac6d9abfacf360fedde39740c.jpeg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除特别注明原创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编辑:元素魔方科研服务

哎呦,不错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