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总结p6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也被翻译为因特网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边缘部分: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运行各种用 户直接使用的网络应用: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网络游戏、文件传输等。
核心部分: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 供连通性和交换)。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 (但不是主机)。
一、网络的概述
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若干节点和链路互连形成(比如一间教室中的电脑和交换机)
互连网:若干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形成(比如学校里的多个教室)
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ISP: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
网络-》互联网-》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通信介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按传输速度:低速网络和高速网络;
按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和点到点式网络;
按地理覆盖范围: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域网(PAN);(英文缩写 范围大小比较)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
电路:时间长、开销大、占有率低(一对一、效率低)
报文 报文大
分组 把报文拆分为多个分组
网络的组成
从资源构成的角度,计算机网络由硬件
和软件
组成;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分为资源子网(应用层)
和通信子网(通信层)
;
常见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树形、环形、网状型
二、OSI七层模型 & TCP/IP四层模型
1、OSI七层模型(理论标准)
协议:保障通信可以按照既定流程进行,而对参与各方定义的一套标准。(对等实体间的协议 第一层对第一层 第n层对第n层)
服务:每一层的作用。
接口:模型上下层之间相互访问的标准。
OS参考模型:是由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议的模型,一共七层,是一种理想标准。物 链 网 输 会 示 用(物联网书会试用)
应用层:提供用户接口,包含了各类用户常用的协议(如:HTTP、FTP、SMTP、POP).邮件
表示层:既保证通信各方在应用层相互发送的信息可以相互解读,且表达方式上是一致的。
应用层(如:加解密、编码)
会话层:完成各方交互信息之前的会话建立准备工作,确认通信方的身份及可以执行的操作等。(如:AAA:认证、授权、计费)会话管理
传输层:规范数据传输的功能和流程。传输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叫段
。(如:数据分片、重组)
网络层:将数据从源转发给目的设备。网络层PDU是包
(分组)。(如:定义地址格式、寻址方式)IP 路由转发
数据链路层:为相连或同一局域网中设备实现数据帧传输、差错校验和流量控制。PDU是数据帧
。
物理层:实现信号在两台相邻网络实体之间的传输。PDU是比特
。物理 比特(0 1)
2、TCP/IP四层模型(应用标准)
CPIP模型:是业界公认的Internet的工业标准和协议标准一一事实标准。
应用层:在功能上等同于OS模型中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之和。(常见的协议有HTTP、DNS、OSI参考模型你SNMP、DHCP) OSI多层的一个合并
传输层:在功能上与OS1模型的传输层相同
互联网层:在功能上与OS模型的网络层类似
网络接入层:也可以视为是主机与线路之间的接口
三、网络的有关性能
速率:数据的传送速率(即每秒传送多少个比特),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bit/s(bps)或(kb/s,Mb/s,Gb/s,Tb/s).k、M、G、T的数值分别为103、106、109、1012
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即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kb/s,Mb/s,Gb/s,Tb/s).
数据传送速率=min(主机接口速率,线路带宽,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接口速率)
木桶效应
吞吐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或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耗费的时间,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
时延种类: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
处理(例如处理信息时加首部)
排队(处理后进行排队,一个个分组排队等待传送)
发送(把数据发送到链路上所用的时间)
传播(在链路上传输所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量(b)/发送速率(b/s)
传播时延=传播距离(m)/信号传播速率(m/s)
例题
注意:大B是字节 小b是比特
1字节=8比特 1B=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