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学毕业时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老师们给我们上了一节关于艾滋病的课。当看到这个病原体的时候,我居然被它深深的迷住了,多么有趣美丽的带着致命毒液的图片。我脑子里放映的不是病毒,而是智能的核心区域。我们在做智能的时候做一个核心的逻辑,它就像艾滋病的病原体一样伸出无数的触角,每个触角是这个核心区对外界连接窗口。当我们用语音的时候,我们连接“讯飞的语音”系统,当我们需要头像处理的时候,我们连接百度的“人脸识别”系统,我们为什么要把人工智能一下子做的如何如何的丰满,而不是做好他的核心逻辑算法。
在我的早期推理中,第一阶段的人工智能的标志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词“物联网”。2018年上海“亚洲电子消费展会”上,我带着我这个不是做IT的IT大脑,去展会上看看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到底处在什么层次。当在物联网的展区和他们沟通交流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一个我大脑中的物联网形态,我给他们讲解我理解中的“物联网”是什么样子。第二天在听阿里智能研究院总经理陈女士的演讲“物联网”的时候,她所讲的内容就是昨天我对着其他做物联网公司讲的东西,一模一样的东西,又一次的智慧重合让我不由得感慨:这个时代就是阿里巴巴的时代,谁也挑战不了。
其实在我们现在工业上,早就在使用者物联网智能系统。一篇报道中国在国外建设的港口新闻,整个港口集装箱的运输,都是电脑来指挥交通,所有的智能平板车井然有序的在这个码头上快速的运输着。在这种密集型的运输量下,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准确无误的合理地安排好每一条路线,节省每一分时间,达到工程量的最大化。在我看来,这个控制中枢这就是“人工智能”。
阿里推出了一款小玩意“天猫精灵”,不知道能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包括我在早期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没注意到的原因是把它只是当做一个音乐盒子。在我很多年前的“人工智能”推理中,第一阶段完成的标志就是“家庭控制中枢”,而阿里的这个“天猫精灵”已经具备了这个趋势,小米的雷同志一直想做这件事,可是他还是没有找见“物联网”的核心——控制中枢。
在我的早期描述中:一个家庭有一个数据控制中枢,它包括无线网、有线网、电视信号、空调、冰箱、电灯、扫地机器人,家庭摄像头等等等等,只要带电的并在这个家庭范围,都是由这个控制中枢来控制。我们用声音控制着这个控制中枢的一切,并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权限对控制中枢有着不同的控制权利,电视机等一切可显示的设备只不过是这个控制中枢显示窗口(现在的电视机基本上成了电视盒子的显示窗口)。我们在家里的每天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个控制中枢来转,随着它对每个不同家庭成员的各种数据分析,他会慢慢的掌控者这个家庭氛围的节奏,而不再需要家庭成员的每一次命令。他会像你最温柔的朋友一样,默默无闻的帮助这个家庭来打理好每一个人的空间。
这是我对“人工智能”第一个阶段的最高权解。
后感:这是从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以来,对整个IT思考的三个大环境:商业模式,研究院模式,智能模式的思考。在这近二十年的思考中,有些已经真实的发生着,有些还在继续发生着。对于已经发生的部分,世人对它的解读会更加的丰富和专业,而我尽力的用我自己最原始的主观思维来描述我当时所想、当时所思。你们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想法甚至比较幼稚可笑而不全面,但对于从一个15岁的青年,看着世界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你当时所想、当时所思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感受。我不懂命相,不懂风水,我只是用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来构思着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些只不过是我众多思想中很不起眼的一样东西,你们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