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onyOS应用的分层架构设计以一套代码工程为基础,旨在为华为的手机、2in1等1+8全场景设备提供支持,实现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开发理念。
HarmonyOS应用的分层架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产品定制层、基础特性层和公共能力层,为开发者构建了一个清晰、高效、可扩展的设计架构。
本文将从逻辑模型、开发模型和部署模型分别介绍应用分层架构设计规则。
逻辑模型
图1 分层架构逻辑模型
- 产品定制层
产品定制层专注于满足不同设备或使用场景(如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包括UI设计、资源和配置,以及针对特定场景的交互逻辑和功能特性。
产品定制层的功能模块独立运作,同时依赖基础特性层和公共能力层来实现具体功能。
作为应用的入口,产品定制层是用户直接互动的界面。为满足特定产品需求,产品定制层可灵活地调整和扩展,从而满足各种使用场景。
- 基础特性层
基础特性层位于公共能力层之上,用于存放基础特性集合,例如相对独立的功能UI和业务逻辑实现。该层的每个功能模块都具有高内聚、低耦合、可定制的特点,以支持产品的灵活部署。
基础特性层为上层的产品定制层提供稳健且丰富的基础功能支持,包括UI组件、基础服务等。同时依赖于下层的公共能力层为其提供通用功能和服务。
为了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基础特性层将功能进行模块化处理。例如,一个应用的底部导航栏中的每个选项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业务模块。
- 公共能力层
公共功能层用于存放公共基础能力,集中了例如公共UI组件、数据管理、外部交互以及工具库等的共享功能。应用可以共享和调用这些公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