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分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python相关内容、日常BUG解决方法及Windows&Linux实践小技巧。
如发现文章有误,麻烦请指出,我会及时去纠正。有其他需要可以私信我或者发我邮箱:zhilong666@foxmail.com
决策树算法是机器学习中最常用的算法之一,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分类方法。
本文将详细讲解机器学习十大算法之一“决策树”

目录
一、简介
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通常是根据数据来寻找模型、寻找关于数据的规律或者说是特征,是一种第一步是给定数据,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个模型用来描述这些数据的算法。与此不同的是,决策树则是一种将自主变量切分成不同数据集最优方法的算法,具有易于理解、易于解释、能够处理缺失数据、可处理不连续型数据、简单性、目标变量存在非线性关系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
二、发展史
决策树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决策分析和运筹学领域中,决策树算法被广泛应用与研究。1960年代时,经过了卡方检验的热门统计学家卡尔泽瑞斯(C.T.C. Chou)开创了利用朴素贝叶斯和决策树理论解决分类问题的先河。
到了1970年代,决策树算法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数据挖掘领域。最早的决策树算法是ID3算法,由Ross Quinlan在1986年提出,用于自动学习从给定数据集中选择最佳特征以分类新对象的决策树。之后,在1993年,Quinlan又提出了C4.5算法,该算法相比ID3算法,对缺失数据的处理及连续属性的处理更加优秀,而且在分类准确率和树的规模之间平衡更好,是一款十分优秀的分类算法。
在2000年之后,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以及机器学习领域的快速发展,决策树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出现了许多改进的算法,例如 CART算法,C5.0算法等。
三、算法原理
决策树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不断地分割数据集来构建一棵分类或回归树。在每次分割时,决策树算法会选择特征值,将数据集划分成更小的子集。具体而言,算法会首先确定一个特征,并将数据集按照该特征的取值进行划分。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下去,直到每个数据子集都只包含一个类别或者回归值。这样

本文详细介绍了决策树算法,包括其简介、发展史、算法原理(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比、基尼指数)、功能特点以及使用Python的sklearn库实现分类示例,展示了其在机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https://blog.youkuaiyun.com/Code_and516?type=blog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59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