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谷粉学术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自动驾驶之心”公众号
ADAS巨卷干货,即可获取
本文只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文
7月21日凌晨,曾经火遍全网的张安琪在Science上发表了“Ultraflexible endovascular probes for brain recording through micrometer-scale vasculature”。今年刚满30岁的她,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10年前,她曾以“门萨女孩”“复旦学霸”的称号走红网络。19岁实现经济独立,“月入5万”成为许多同龄人耳熟能详的励志传奇。
2010年,张安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大一时,她参加GRE、TOEFL、六级考试,结果接近满分。年仅19岁的她,便成为了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教师。从大二开始,她更是国家认证翻译,还加入了中国翻译协会学生会员。后来成为“门萨俱乐部”会员,还有五年的专业模特经历。
据说当时张安琪凭借英语兼职一个月收入就能达到5万元。
童话般流传的故事随着她本科毕业戛然而止。
那年,她以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师从美国四院院士Charles M. Lieber!自此很少再在社交网络上发声。
2020年,张安琪进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院士的实验室,师从鲍哲南和Karl Deisseroth两位教授,开始了自己的博士后研究。
她的科研工作一直在稳稳进步,正如她所说的,“科研是我决定终身从事的工作,读博后想做一名教授,专心追求我的学术理想。”
从左至右:鲍哲南、张安琪
这篇论文探索的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40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将会取代癌症,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疾病。这是由于神经退化而导致患者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典型的有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症、渐冻症、亨廷顿舞蹈症等。然而面对这些疾病,人类迄今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张安琪的这篇论文,可能为人类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武器库,增加一柄小巧而轻灵的“宝剑”。
她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内神经探针,可植入啮齿动物大脑中直径100微米以下的血管中,由于质地柔软,不会对大脑或血管造成任何损伤。更令研究人员欣喜的是,该探针的免疫反应极小,且能在体内长期稳定存在,很有希望用于检测和干预神经系统疾病。
欢迎关注谷粉学术视频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来源:中国科学报、高分子科学前沿、science 等
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① 全网独家视频课程
BEV感知、毫米波雷达视觉融合、多传感器标定、多传感器融合、多模态3D目标检测、点云3D目标检测、目标跟踪、Occupancy、cuda与TensorRT模型部署、协同感知、语义分割、自动驾驶仿真、传感器部署、决策规划、轨迹预测等多个方向学习视频(扫码学习)

② 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学习社区
近2000人的交流社区,涉及30+自动驾驶技术栈学习路线,想要了解更多自动驾驶感知(2D检测、分割、2D/3D车道线、BEV感知、3D目标检测、Occupancy、多传感器融合、多传感器标定、目标跟踪、光流估计)、自动驾驶定位建图(SLAM、高精地图、局部在线地图)、自动驾驶规划控制/轨迹预测等领域技术方案、AI模型部署落地实战、行业动态、岗位发布,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这是一个真正有干货的地方,与领域大佬交流入门、学习、工作、跳槽上的各类难题,日常分享论文+代码+视频,期待交流!

③【自动驾驶之心】技术交流群
自动驾驶之心是首个自动驾驶开发者社区,聚焦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全景分割、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车道线、目标跟踪、3D目标检测、BEV感知、多模态感知、Occupancy、多传感器融合、transformer、大模型、点云处理、端到端自动驾驶、SLAM、光流估计、深度估计、轨迹预测、高精地图、NeRF、规划控制、模型部署落地、自动驾驶仿真测试、产品经理、硬件配置、AI求职交流等方向。扫码添加汽车人助理微信邀请入群,备注:学校/公司+方向+昵称(快速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