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前,我上班快迟到了,单位电梯里匆匆掏出手机大开知乎瞄了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收起来。
我知道这是带有绝望味道的一种感觉。
我手上还有一个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一周准备时间。其实每天查阅资料实际用时2小时不到,其他8小时都是消耗在知乎、微博、腾讯新闻、同事闲聊、思考宇宙问题、回忆家事。
哪怕飘过去一片蒲公英,我也会马上转移注意力。
这样很无力,我勉强看了5篇论文,对其中3篇稍微分析了一下,但即便我在分析的时候,思绪也会不时转移到自己写的字是否漂亮,然后开始分析怎么练字,还要怎么改进。
我看过的知乎答案字数是这期间阅读论文字数的3倍。好像是,千万不要问我具体多少倍,我会给你开一个生活中为什么人讲话多用素数进行表述的题目。
拖延,恩,对,拖延,这是一个社会病症了。
同样很多人研究并批判这不是一个显著的心理学意义上的病。
我觉得自己能够推翻任何一种学说,而且有这个洞察力,拖延根本不是一个病,你知道吗,我早就洞察他的本质了。
信息社会下的浮躁习惯。我们这些人的做人做事的习惯,已经被信息流击毁了。
嗯,就是这样。
我还知道很多东西,我知道为什么屌丝这个称呼会流行,我知道社会分层情况下不同的人对五毛持不同的看法,我知道要从专科学生奋斗到留学大牛的每一个步骤和注意事项,我知道怎么从手无缚鸡之力锻炼到孔武身材。我知道社会底层的人身上所携带的毛病越多,我知道你的两句话背后透露出你的社会地位,我知道工资超过3500元25岁以下的女士对凤凰男不抱好感,我知道微博上的无病呻吟流传在特定人群中。
我知道你看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反应的情况。
我还知道为什么我会拖延。
但我马上就会不知道了。
有一次我看知乎一个问题,怎么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我知道引用问题的时候要用@,这样显得专业而且尊重别人的成果,其实是公共环境中一种形式道德行为,你@别人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规范,别人@你的时候只是烦一下而已。
对不起,你看我又跳脱了。那个答案说,知行合一就是,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这句话我其实知道的。
我知道看到这个答案的十分之一秒我会克制不住自豪感,因为我居然和最高票答案三观一致,剩下的十分之九秒我会反思,觉得这样沾沾自喜不好,然后剩下两秒钟决定就当这些都没发生过,但这句话是好的。
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我知道什么是拖延症,就连这个答案也是我徘徊了45分钟以后敲出来的。我知道为什么会有拖延症,主观,客观,家庭,成长,自己的纵容。我知道怎么摆脱拖延症。很多理论我都看过,我知道每一种理论背后的缺陷,而且正是这些缺陷让这些方法在发明他们的人身上奏效但对我没有用。
因为做不到。
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告诉你两个摆脱拖延症的没用的秘诀:
跑步和打坐。
哈哈哈,是不是很熟悉,很多人都这么讲,长篇累牍的讲,但他们都忘了一点缺陷,讲出来的不意味着做到。
我再教你一个规避这个缺陷的方法:
无论任何时候拖延了,你是在办公室,在厨房,在三环路上。
最快时间脱离那个空间,马上去跑步,去打坐。
马上去做。
是的,马上。
做不到就是不知道,那就马上去做。。
马上。。
你看,还是很无力不是,我们现在知道了脱离拖延症的第X+1种方法,就是马上去做你知道的X种方法。
但即便这个方法也是讲出来的,是我在一个三线城市的IP下用二进制码传到服务器上显示在你的终端上的。
一样是做不到。
我知道这个方法有3个月了,每次脑海中会想,我知道怎么去摆脱。
但我的行事习惯已经烂掉了,我想的事只是关注于想的,我接受的所有讯息告诉我知道的越多越好,我最在乎知道的越多越好,我不知道怎么开始做。
我知道做事不要太完美,把事情分成小项目,控制任务完成时间。
我知道17种软件可以帮助你管理时间,闭目10分钟是最高效的休息方法,咖啡喝多了有害健康。
我知道你看完上面的文字会激动,有所想,然后在未来的10小时内曲率递减,直到你再一次想起这个问题,发现一切都没改变。
我知道你会明白,不可能一个问题会让一切都发生改变。
我去跑步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