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CP、UDP数据包长度问题

本文深入解析了以太网数据帧的结构,揭示了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及应用层间的数据长度限制关系。特别强调了在普通局域网环境下,UDP数据最大长度为1472字节,而在Internet编程中,考虑到不同路由器的MTU设置,建议UDP数据长度不超过548字节。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概念: 

  以太网(Ethernet)数据帧的长度必须在46-1500字节之间,这是由以太网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这个1500字节被称为链路层的MTU(最大传输单元).    但这并不是指链路层的长度被限制在1500字节,其实这这个MTU指的是链路层的数据区.并不包括链路层的首部和尾部的18个字节. 
  所以,事实上,这个1500字节就是网络层IP数据报的长度限制. 
  因为IP数据报的首部为20字节,所以IP数据报的数据区长度最大为1480字节. 
  而这个1480字节就是用来放TCP传来的TCP报文段或UDP传来的UDP数据报的. 
  又因为UDP数据报的首部8字节,所以UDP数据报的数据区最大长度为1472字节. 
  这个1472字节就是我们可以使用的字节数。

以下是分析:
--------------------- 
 

1.IP数据包长度问题总结

首先要看TCP/IP协议,涉及到四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其中以太网(Ethernet)的数据帧在链路层   
IP包在网络层  
TCP或UDP包在传输层   
TCP或UDP中的数据(Data)在应用层   
它们的关系是 数据帧{IP包{TCP或UDP包{Data}}}  
---------------------------------------------------------------------------------
在应用程序中我们用到的Data的长度最大是多少,直接取决于底层的限制。   
我们从下到上分析一下:   
1.在链路层,由以太网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数据帧的长度为(46+18)-(1500+18),其中的18是数据帧的头和尾,也就是说数据帧的内容最大为1500(不包括帧头和帧尾),即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为1500;  
2.在网络层,因为IP包的首部要占用20字节,所以这的MTU为1500-20=1480; 
3.在传输层,对于UDP包的首部要占用8字节,所以这的MTU为1480-8=1472;   
所以,在应用层,你的Data最大长度为1472。(当我们的UDP包中的数据多于MTU(1472)时,发送方的IP层需要分片fragmentation进行传输,而在接收方IP层则需要进行数据报重 组,由于UDP是不可靠的传输协议,如果分片丢失导致重组失败,将导致UDP数据包被丢弃)。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普通的局域网环境下,UDP的数据最大为1472字节最好(避免分片重组)。  
但在网络编程中,Internet中的路由器可能有设置成不同的值(小于默认值),Internet上的标准MTU值为576,所以Internet的UDP编程时数据长度最好在576-20-8=548字节以内。
--------------------------------------------------------------------------------- 

2. 那么就一个问题, 用wireshark捕包。 为什么frame那一行是1514bytes?

     以太网封装IP数据包的最大长度是1500字节,也就是说以太网最大帧长应该是以太网首部加上1500,再加上7字节的前导同步码和1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具体就是:7字节前导同步吗+1字节帧开始定界符+6字节的目的MAC+6字节的源MAC+2字节的帧类型+1500+4字节的CRC校验

按照上述,最大帧应该是1526字节,但是实际上我们抓包得到的最大帧是1514字节,为什么不是1526字节呢?原因是当数据帧到达网卡时,在物理层上网卡要先去掉前导同步码和帧开始定界符,然后对帧进行CRC检验,如果帧校验和错,就丢弃此帧。如果校验和正确,就判断帧的目的硬件地址是否符合自己的接收条件(目的地址是自己的物理硬件地址、广播地址、可接收的多播硬件地址等),如果符合,就将帧交“设备驱动程序”做进一步处理。这时我们的抓包软件才能抓到数据,因此,抓包软件抓到的是去掉前导同步码、帧开始分界符、CRC校验之外的数据,其最大值是6+6+2+1500=1514。
   如下图:

Preamble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Source MAC address

Type/Length

User Data

Frame Check Sequence (FCS)

8

6

6

2

46 - 1500

4

### 关于IP数据报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 IP数据报的定义 IP数据报是指在网络层传输的数据单位,它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所有的TCPUDP、ICMP以及IGMP数据均通过IP数据报的形式进行传输[^2]。 #### IP数据报的功能 IP数据报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机制来完成数据包的传递工作。这种服务模式并不保证数据能够成功抵达目标地址,也不具备错误检测和纠正能力。因此,对于需要可靠性的通信需求,则需依赖更高层次的协议(如TCP)来补充这一不足之处。此外,“无连接”的特性表明,在整个数据发送过程中,IP不会保存任何关于路径或者会话的状态信息,从而减少了资源占用并提高了效率。 #### IP数据报的结构 IP数据报由两大部分构成:首部字段和数据字段。 - **首部字段** 首部包含了控制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参数用于指导数据如何在网络上移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灵活性,传统IPv4允许存在一些可选字段,这使得其头部大小变得动态变化,虽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额外计算成本给沿途经过的每一台路由器处理时带来负担。相比之下,新一代标准IPv6则固定了头部长度以简化流程减少延迟等问题发生几率[^3]。 - **数据字段** 数据部分承载着来自更高级别的应用层所提供的实际有效载荷内容,例如HTTP请求响应消息体或者是电子邮件正文等等具体内容。当涉及到像TCP这样的运输级封装情况时,这部分就代表了一个完整的TCP段落[^1]。 ```python class IPPacket: def __init__(self, header_length=20): # 默认IPv4最小首部长度为20字节 self.header = { 'version': None, 'header_length': header_length, 'tos': None, 'total_length': None, 'id': None, 'flags': None, 'fragment_offset': None, 'ttl': None, 'protocol': None, 'checksum': None, 'source_ip': None, 'destination_ip': None, 'options': [] if header_length > 20 else None # 可变选项仅适用于扩展头部 } self.data = b'' def add_data(self, data_bytes): """ 添加数据数据区域 """ self.data += data_bytes def calculate_checksum(self): pass # 计算校验和逻辑省略 def fragment_if_needed(self): pass # 如果必要的话执行分片操作逻辑省略 ``` 上述代码展示了一个简单的Python类表示形式化后的IP封包对象模型及其基本属性设置方法概览图示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