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发奇想,想了解GKD校园近年来的发展变化。遂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下载了该区域近50年的影像,从1973年到2024年。其中1982年和1983年影像缺失,因为这两年Landsat4在整个中国区域都没有一幅可用的影像,只有美国区域基本得到覆盖。同时笔者继续查询发现1982-1987年中国区域基本没有Landsat4影像,这也反映了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区域Landsat4数据的可获取性很差,不利于利用相关数据开展研究。不过好在Landsat系列数据比较丰富,还有其他传感器数据可以替代补充。
图中明显表明中国区域是没有影像的
下面给出1973年到2024年间GKD区域的影像变化动态图,从GIF明显可以看出来1984年以前的数据质量是比较差的,2000年的影像质量也比较差,基本是马赛克。从Landsat5以后,传感器获取的图像相对来说可质量还是可以的。而且还有一个问题,1980年以前Landsat可用系列数据是没有蓝波段的,因而在GIF中展示的是标准假彩色图像(由近红外、红、绿波段合成,植被呈现出红色)。其余影像是真彩色图像,符合人眼对自然景物颜色的直观感受。
从动态变化图上可以看出来,基本上该区域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迎来较为快速地发展的,建筑逐渐增多起来。
下面给出了Sentinel-2 2019到2024年的真彩色影像,直观上看影像分辨率和质量都明显更好。这几年该区域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
下面给出获取Sentinel-2影像的代码:
// 循环处理每一年
for(var year=2017;year<2025;year++){
var start_date = ee.Date.fromYMD(year, 9, 1);
var end_date = ee.Date.fromYMD(year, 12, 1);
var image = s2
.filterDate(start_date, end_date)
// .filter(ee.Filter.calendarRange(year,year,'year'))
.filterBounds(geometry)
.filter(ee.Filter.lt('CLOUD_COVERAGE_ASSESSMENT', 50))
.sort('CLOUD_PIXEL_PERCENTAGE')
.first()
.clip(geometry)
.select(['B4','B3','B2']);
// 导出影像
Export.image.toDrive({
image: image,
description: 'gkd_' + 'Sentinel2_' + year,
scale: 10, // 分辨率
region: geometry,
fileFormat: 'GeoTIFF'
});
}
我感觉通过过往的影像来了解一个区域的动态变化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后面有时间还会继续找其他一些地方来研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