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之中,强人工智能,即电脑取代人脑,这方面的发展始终存在很大的争论。人工智能科学家预言不久的将来,当计算机的集成度、复杂度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就会具备有人脑的功能,具备有所谓的思维。但是,还是有很多哲学家提出很多的质疑,认为这种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是不可能。对于这些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思维的认识。
思维,更广阔一点讲就是思想、智慧,到底是什么?
我们发现,基于目前已经具备有“智能”的设备,都是基于已有的数学模型以及物理规律为基础的,在理论上可证,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实体模型,加上适当的组合,那么一个好的“智能型”模型就形成了。这些智能设备,认为他们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因为,他们与具备人类般的思维实在是相差甚远。比方说,一个智能ATM,具备有不错的互动功能,能够满足人们一般的银行业务需求。但是,它具备有思维吗?显然不具备,我认为一点都没有,尽管使用起来,感觉很方便,像有智力一样。
现在的很多设备,冠其名“智能”,其实根本不是,从实际开发出发,或许,“智能”二字更能够体现其前景价值,且开发周期不会太长,能够在短期后获益,所以很容易获得一些“外行投资人”的支持(当然,从经济学上来说,他们是专家,他们只是不知道他们投资的产品其实并没有智能)。这些设备充其量是某个高效的算法、某些知识组合的成果,他们不具备智慧,他们一味地遵循算法的框架,无法跳出。所以,先不管如何认识智慧,至少具备智慧的设备,应该要不受已有算法的拘束,能够“随机应变”,否则,只是组合而已,而这些组合考虑的背景,还是依靠于人类的经验、推理。就像目前很多的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算法等,基本上是人类发现某个规律,然后设计出相应的算法,一步一步走下去。但是,不具备“智能”并不是不重要,因为他们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的成果。一样具备有研究价值,至少对于方便人类生活、工作来说是这样。
那么,能够设计出这样的算法吗?这种算法具备有不受本身的约束,能够“随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