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AI圈再次炸了。OpenAI的Sam Altman站在开发者大会上直言:
ChatGPT 不只是聊天,它要成为一个可运行App、管理任务、连接外部服务的全能 AI 操作系统。

- 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在台上打拳击,机器人化身便利店店员招呼顾客。
- 欧盟那边也没闲着,10月刚公布首批《人工智能法案》合规名单,谷歌、微软、西门子这些巨头都上榜了。
这些事看似各自独立,实际上都指向同一个方向:2025年,AI已经不是概念了,它正在大规模落地。谁能抓住这波机会,谁就能领跑未来十年。
技术突破:从"炫技"到"干活"
智能体时代来了

什么是智能体?(Agent)就是能自己干活的AI。你要做海报,不用打开PS慢慢磨,跟ChatGPT说一句"帮我做张海报",它直接调工具,弹出设计界面,事儿就办了。
AI 竞争的下半场,确实在从“谁模型更强”变成“谁能搭一个用起来舒服、低门槛、安全可控的生态”。
技术红利在退潮的时候,体验红利、生态红利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百大场景:AI真在赚钱

财税金融
微风企的"深寻"大模型专搞企业经营分析、财税解读、风控决策。出具税务风险报告的准确度比主流模型高8%,白名单校验准确度超80%。
更绝的是商机推送,基于千万级企业画像,全行业上下游商机精准匹配,客户触达成功率大幅提升。

互联网营销
生成式引擎优化(GEO)成了新玩法。万数科技帮某教育机构做GEO优化,AI搜索带来的高意向咨询占比60%,行业平均才35%。
从SEO到GEO,游戏规则变了。

以前卷流量,现在AI主动问用户需求、分析、推荐,然后直接成交。一旦这成主流,流量玩法就没意义了。
文旅酒店
华住集团搞了7×24小时在线的"智能管家"。把客服场景AI化,提高对话识别效率,还对接酒店业务系统,让AI不只会说,还能干活。

医疗健康
住院医生每天写病历要花4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7小时。腾讯和迈瑞医疗搞的"启元重症大模型",能高效处理病情数据,接管文书工作,让医生专心治病救人。
零售导购
伊利的导购智能体,结合商品卖点、文案方法论和多视角评估,销售订单单产提升26%,销售额单产涨20.4%,社群商品点击率提高15.7%。
政务服务
深圳宝安区搞了全区统一的AI模型中台。对外有民生诉求智能问答,实时响应公众咨询;对内有公文拟办自动生成、政务知识检索,减轻基层负担。

产业格局:云计算成新战场
价值倒挂了
以前AI产业像金字塔,芯片厂商吃肉,应用层喝汤。
现在反过来了——应用层创造100倍价值,模型10倍,芯片只是基础支撑。
英伟达虽然占了90%的AI芯片市场,但真正赚大钱的是那些把AI用起来的应用。
云厂商开战
现在云市场很有意思,各家都说自己第一:

但大家心里都明白,真正的竞争已经不是比规模了,是比谁的生态更粘。AWS宕机15小时,客户还不愿走,就是因为迁移成本太高。
出海成必争之地
全球云市场,AWS占32%、微软Azure占22%、谷歌云11%。

阿里云是唯一挤进前列的中国厂商。国内"四小强"阿里云、华为云、火山引擎、百度智能云,各有各的打法。
百度萝卜快跑跟Uber、Lyft合作,无人车开到了亚洲、中东、欧洲;
阿里云靠开源模型Qwen吸引全球开发者;
华为云凭政务云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
国家战略:政策给力得很
国务院8月发的文件很明确:2027年智能应用普及率要过70%,2030年超90%,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
这数字不是随便拍的。70%、90%意味着AI要深入社会大动脉。
背后是技术标准之争——就像Type-C靠适配性干掉Lightning,谁的应用规模大,谁就能定规则。

企业怎么玩
麦肯锡的数据很扎心:88%的企业用AI,但只有6%真赚到钱。差在哪儿?

别把AI当插件
赚钱的企业都是用AI"重写业务逻辑",不是简单加个功能。
按场景选云,别看榜单
- 技术型客户(AI公司、研发团队):看GPU算力和模型服务,火山引擎的性价比Token、阿里云的Qwen开源模型是首选
- 政企/金融:合规和稳定性第一,华为云的政务经验、阿里云的安全体系是主流
- 中小企业/传统行业:要服务响应快、省心,阿里云的全场景服务、腾讯云的垂直方案更合适
高绩效企业不追榜单,根据业务场景选平台。
未来三大趋势
生态割据,没有绝对第一
AI云市场会从"比规模"彻底转向"比生态"。不会有绝对的行业第一,但会有垂直领域的王者。

"开源模型+云"成主流
DeepSeek、阿里Qwen这些开源模型会跟云平台深度绑定,形成"开源模型即服务"。中小企业不用自建模型,通过云平台调用定制化开源模型,AI应用成本再降50%,创业门槛大幅降低。
行业定制AI云爆发
通用云增长放缓,行业定制AI云要爆发。医疗AI云要整合影像识别和合规存储,工业AI云要适配设备联网和生产调度。谁能提供"算力+模型+行业方案"一体化服务,谁就能抢占先机。
抓住时代红利的关键要点
1. 智能体是核心,别只盯大模型
AI竞争下半场不是比谁模型参数大,而是比谁的智能体好用、生态强。
技术人员要聚焦"AI智能体+垂直场景+云适配"
投资者要看AI云生态协同效应
企业客户要找适配自己业务的"专属云"。
2.普通人能抓住的AI红利

- 做“AI指挥官”:学会用Prompt(提示词)驾驭AI,将重复工作交给AI,让自己从执行者升级为决策者。
- 打造“超级个体”:利用AI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尝试用AI制作视频、搭建小工具(如简历优化助手)或运营自媒体,低成本开启副业。
- 深耕“品味”与“意义”:AI负责效率,人负责意义。提升审美与判断力,做AI内容的“总编辑”;在服务中注入情感与个性,做AI无法替代的连接者。
现在就是十年前的2015,别观望
如果能穿越回2015年,最好的选择就是All in抖音、All in短视频。
站在2025年看未来,AI就是那个风口。从政策、技术、产业到应用,所有条件都具备了。
当你的竞争对手都在用AI时,不参与就是被淘汰。
AI落地百大场景:如何抓住红利期
8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