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中一直说的“BEV+Transformer”到底是个啥?

关键词:BEV、Transformer、自动驾驶、感知系统、鸟瞰图、自注意力机制


一、为什么突然大家都在说“BEV+Transformer”?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正经历一场“范式革命”。
过去,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各自为政,数据后融合阶段靠人工规则“硬拼”——不仅误差大、延迟高,还难以处理遮挡、异形障碍物等长尾场景。

于是,行业里开始流行一个新组合:BEV(鸟瞰图)+ 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神经网络),它被视为打通“从感知到决策”的任督二脉。

二、BEV:把“碎片化视角”变成“上帝视角”

✅ 什么是BEV?

BEV(Bird’s Eye View,鸟瞰图),就是把车辆周围的多相机、多雷达数据,统一投影到一个以车为中心的俯视平面上,形成360°无死角的环境地图。

传统前视摄像头BEV鸟瞰图
只能看到前方窄视角360°全景,无透视畸变
距离估计误差大空间位置精准
多摄像头需后处理拼接端到端生成,无需手工融合

✅ 怎么做BEV?

核心流程是:

  1. 多视角图像 → 深度估计 → 3D空间点云

  2. 点云+图像特征 → 投影到统一BEV平面

  3. 生成带有语义信息(车、人、车道线)的俯视特征图

 


三、Transformer:让BEV“看得懂”

✅ 为什么用Transformer?

Transformer原本是NLP里的“大模型”,核心能力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可以建模“任意两点之间的关系”。

在BEV里,Transformer的作用是:

  • 跨视角融合:让不同摄像头看到同一个目标时,自动“拼”成一个目标,不用人工设计融合规则。

  • 时序建模:把过去几帧的BEV特征也喂给Transformer,预测目标的运动轨迹,解决遮挡问题。

  • 多模态对齐:让图像、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特征在BEV空间里“说同一种语言”

四、BEV+Transformer:到底强在哪?

维度传统方案BEV+Transformer
空间理解多传感器坐标系不统一,误差大统一BEV坐标系,误差<0.3米
时序预测卡尔曼滤波,长时预测误差>1米Transformer建模,误差<0.15米
计算效率多模型并行,资源浪费端到端推理,算力利用率提升40%
长尾场景对施工路障、动物等识别差无需预定义类别,直接建模空间占用

五、一个形象的比喻

  • 传统方案:像人拿着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靠经验脑补出3D场景。

  • BEV+Transformer:像人直接飞到天上看全景,还能记住过去几秒发生了什么,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六、量产落地的挑战

挑战当前解法
算力消耗大稀疏注意力、模型量化、专用芯片优化
数据标注难自动标注+NeRF合成数据
极端天气鲁棒性多模态融合(视觉+雷达),动态权重调整

七、结语:BEV+Transformer不是终点

从2023年开始,BEV+Transformer已成为头部车企(特斯拉、小鹏、华为、极越)的“标配”。
但它不是终点——下一步是端到端大模型,直接把“感知→预测→规划”全部用一个Transformer打通,彻底淘汰人工规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