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需要欧拉筛?
在数论问题中,素数筛选是基础且高频的操作。传统的埃氏筛法(时间复杂度 O(n log log n))虽然比暴力法快,但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合数会被重复筛除。例如,合数30会被质数2、3、5多次标记,导致冗余计算。而欧拉筛(又称线性筛)通过确保每个合数仅被其最小质因子筛除一次,将时间复杂度优化至 O(n),成为解决大规模素数筛选问题的利器。
二、原理解析:最小质因子是关键
欧拉筛的核心思想是:每个合数都有唯一的最小质因子。例如:
- 合数12的最小质因子是2,因此它只会在外层循环遍历到6(即 6*2 = 12)时被筛除。
- 合数15的最小质因子是3,因此会在遍历到5(即 5 * 3 = 15)时被筛除。
算法流程:
1. 初始化:创建布尔数组标记是否为素数,以及一个素数列表。
2. 外层循环:遍历每个数 i。若 i 未被标记为合数,则加入素数列表。
3. 内层循环:用当前数 i 乘以素数列表中的每个素数 p,标记乘积为合数。
4. 终止条件:当 i 能被当前素数 p 整除时,停止内层循环(避免后续重复标记)。
三、代码实现与注释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e7; // 筛选范围上限
bool is_prime[MAXN + 5]; // 标记是否为素数
int primes[MAXN + 5]; // 存储素数列表
int cnt = 0; // 素数计数器
void euler_sieve() {
memset(is_prime, true, sizeof(is_prime)); // 初始假设全为素数
is_prime[0] = is_prime[1] = false; // 0和1不是素数
for (int i = 2; i <= MAXN; i++) {
if (is_prime[i]) {
primes[cnt++] = i; // i是素数,加入列表
}
// 用当前i与已知素数相乘,标记合数
for (int j = 0; j < cnt && i * primes[j] <= MAXN; j++) {
is_prime[i * primes[j]] = false; // 标记i*primes[j]为合数
if (i % primes[j] == 0) {
break; // 关键:保证每个合数只被最小质因子筛一次
}
}
}
}
int main() {
euler_sieve();
// 示例:输出前100个素数
for (int i = 0; i < 100; i++) {
cout << primes[i] << " ";
if ((i + 1) % 10 == 0) cout << endl; // 每行10个
}
return 0;
}
关键注释:
终止条件 i % primes[j] == 0 :此时 primesj 是 i 的最小质因子。若继续循环,后续的 primes[j]+1 * i 会被更大的质因子重复筛除。例如,当 i=4 时, primes[j]=2 ,若继续用 primes[j]+1=3 相乘得到 12 ,但 12 的最小质因子是2,应在 i=6 时由 2*6 筛除 。
双重循环的作用:外层遍历每个数,内层用已知素数筛选合数,确保每个合数仅被标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