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蓬勃发展的当下,算力已然成为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就像汽车没了发动机跑不动,AI 没了强大算力,甭管多厉害的算法、多牛的模型,都只能 “趴窝”。全球围绕 AI 算力基建展开的激烈角逐硝烟弥漫,巨头们不惜血本投入这场 “战争”。
巨头下场,豪掷千金
巨头们的 “烧钱” 操作让人惊叹。阿里一马当先,宣布未来三年砸下 3800 亿元用于 AI 基建,平均每年投入超 1200 亿元,这一数字超过许多上市公司全年营收。字节跳动同样不甘示弱,计划 2025 年资本开支增加至近 1600 亿元,其中 900 亿元专门用于采购 AI 算力卡,剩余 700 亿元投入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建设。小米则悄咪咪着手搭建 GPU 万卡集群,业内人士预估其投资规模达百亿级别以上。
这些巨头为何如此疯狂?在 AI 时代,算力即主动权。以大模型训练为例,百度 “文心一言” 的训练集群规模突破万卡,单次迭代耗电量相当于中小城市一天的用电量。如此恐怖的算力需求,若没有强大基建支撑根本无法满足。而拥有充足算力,模型训练速度更快,参数调整更高效,性能也更优越,自然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供需矛盾,暗藏危机
然而,热火朝天的投资背后暗藏危机。从需求端看,AI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延伸至智能驾驶、医疗影像诊断、工业智能质检等领域,各行各业对 AI 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供应端却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通用算力利用率不足 50%,大量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等所需的高端 AI 专项算力存在不小缺口。例如中国移动万卡集群的国产算力虽已投产,却因部分项目应用场景不成熟,机柜空置,造成资源严重错配。
此外,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今天巨资建设的算力设施,明天可能就因新技术出现而面临淘汰。DeepSeek 等开源模型以极低成本实现性能突破,迫使企业不断升级算力架构。若跟不上技术迭代步伐,前期巨额投入很可能付诸东流。
国产崛起,打破封锁
尽管挑战重重,国产力量却在这场算力基建竞赛中强势崛起。国内企业在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华为昇腾芯片已构建起自身生态,适配 50 多款主流大模型,开发者超 200 万;壁仞科技的 BR100 芯片采用 Chiplet 技术,能效比提升 3 倍,成功打入高端市场。
随着 “东数西算” 工程推进,政策大力扶持下国内算力布局不断优化。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有望突破 300EFLOPS,催生百亿级数据中心市场。在政策、技术、需求三重驱动下,预计到 2030 年,国产 AI 芯片市占率将达 45%,其中训练芯片年增长率 55%,推理芯片年增长率 70%。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在 AI 算力领域将拥有更多话语权,摆脱国外 “卡脖子” 困境。
AI 算力基建这场战争才刚刚拉开帷幕。巨头们的重金投入虽伴随风险,却也推动着行业快速发展。我们既要看到国产力量崛起带来的希望,也要警惕供需失衡、技术迭代等问题。在这场科技革命中,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或许下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突破,就在不远处。
科技脉搏,每日跳动。
与敖行客 Allthinker一起,创造属于开发者的多彩世界。
- 智慧链接 思想协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