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HCIA

一、什么是HCIA

HCIA——华为体系下的初级网络工程师

二、什么是网络,网络能做什么?

网络就是利用传输介质将世界不同位置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就形成 了一张网----信息传递  资源共享

三、网络基础——

计算机——电脑:处理电流信号

应用层:    抽象语言-->编码

表示层:     编码-->二进制

会话层:      建立会话,提供会话地址    用于应用程序内部进行区分,没有统一标准

上三层主要还是软件(应用程序处理数据)

下三层主要负责数据传输()

传输层:        优化传输=端口号     +     分段    (TCP/UDP    负责实施)

网络层---interint  协议(IP)-IP地址 

数据链路层 :        有两个子层共同构成      (其中主要功能:介质访问控制层---控制物理硬件(识别硬件语言)---MA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协同上下层工作其次负责校验)

物理层:      物理硬件

(数据链路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早期用于计算---1946 

什么是应用层:

1)提供应用服务:应用层通过各种应用协议(如HTTP、SMTP、FTP等)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满足用户和应用程序的需求。这些应用服务可以包括电子邮件传输、文件传输、网页浏览、远程登录等。2)用户接口: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与网络交互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访问和使用网络资源。3)数据处理和应用逻辑:应用层负责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根据应用逻辑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存储或转发操作。4)安全和身份验证:应用层可以提供安全性和身份验证的机制,以确保数据传输和通信的安全性和可信性。5)数据格式化和解析:应用层负责将数据进行格式化和解析,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解释。这包括数据的编码、解码、解析和呈现等操作。

什么是表示层:

    将编码转换成二进制,表示层是将各种类型转换成二进制,负责翻译,最后在便是层转换成二进制

什么是控制层:

介质访问控制层,控制物理硬件,同时识别硬件语言(二进制)

什么是物理层: 

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数据转换

100=1=101

应用程序---代码---接受人类语言(抽象语言)--->编码(程序运行后的产物)—应用层---编码---人类语言---二进制—>表示层

二进制—电流信号(控制物理层原件)——介质(物理层原件)访问控制层

处理电流信号—处理器(CPU)—物理层(实实在在存在的原件)

对等网(人类历上的第一个网络)

四、网络——网络变大

1、网络变大的方向:网络节点数量增多(数据量大,数据内容复杂,带宽变大)、距离的延长(换线(有极限--传输距离))

   a:传输介质:(距离的延长)

  1)同轴电缆

(网络早期使用,优点:耐用、传输距离长、抗干扰强)

  2)双绞线

(网线---RJ-45双绞线)

      组成:8根铜丝,两两相绞

      分类:屏蔽双绞线---在绝缘皮下方有一金属壳,主要为了屏蔽外界干扰——应用于强干扰环境

           非屏蔽双绞线---应用于日常环境

           线类:常见的5类,超5类线,铜丝越粗绞得越紧---速度更快、抗干扰能力更强

  3)光纤:

        是有一种挤压的玻璃或塑料制成的柔韧的透明的纤维,略粗与人的头发

        需要信号转换:

        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发光二极管,注入式激光二极管

        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光电二极管

分类:

单模:应用注入式激光二极管,光在纤维中横线(直线)传输——光源贵,线便宜

多模:应用发光二极管,光在纤维中全反射传输——光源便宜,线贵

无线传输:

中继器——放大器(针对电信号去处理)

5倍距离的延长,可以解决信号衰减的问题,解决不了信号失真的问题

b:网络节点数量增多----

网络拓扑结构—指示设备如何连接到网络中 

直线型拓扑结构:设备连接在一根线上(优点:连接简单,缺点:是一种共享介质的传输方式(会出现安全问题),会带来通讯阻碍有额外延迟,传输距离越长转发效率越低)

环型网络结构:首尾相连(在直线型拓扑结构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加强)

星型拓扑结构---企业   有中间设备(集线器)向四周发散(缺点:投入额外的成本,增加了部署的难度,优点:传输效率得到提高,网络稳定性得到提高)

网状拓扑结构:设备两两相连(优点:网络稳定性极高,通讯距离近,缺点:成本大大提高,部署更加困难)

五、网桥——交换机(介质访问控制层设备)的发明

交换机是干嘛的?

1.代替集线器,提供端口密度,用于大量节点互联

2.理论上无限延长距离传输,能识别电流为二进制,再将识别后二进制重新写为电流从交换机再发出去,可以识别数据,进行二次中转。本质是重写。

3.实现无冲突,将电流识别为二进制数据,然后存储在转发,来实现所有节点可以同时收发数据,同时没有电流与电流相遇的情况。

所有节点都可以同时发,不用等任何人,因为到交换机的一瞬间,会被读成二进制,存储在内存条上,说到底还是因为交换机在控制层,不会让相遇,本质是存储再转发,实现所有节点同时发,没有相撞情况。

3.单播,一对一传输,别人不会接受,安全且效率。A发给B一个东西,应用层和表示层先会把它表示成二进制,然后介质层会贴标签,缕清这个二进制,是从A来的,要发送给B,然后电信号走到交换机,先吧电流转化成二进制,然后存储识别,MAC地址本身是48位二进制,交换机可以读懂,交换机会先看原MAC,会知道是从哪个端口进,要送去哪个端口,然后转化为电流,从要输出的端口转出。当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首先会记录数据包中的源MAC地址和接收接口的 对应关系到MAC地址表中,之后在转发过程中会查看数据包中的目标MAC地 址,小bug:如果MAC地址表中存在记录则直接按照记录关系单播转发,如果没有记录则洪泛

洪泛---除流量的入口外,其他所有接口复制转发。

大-->无限距离、无冲突、单播-->网桥-->交换机-->基于MAC地址单播转发-->洪泛-->洪泛的范围(抑制了网络无限增大)--路由器--IP地址(逻辑地址-临时地址)--->ARP--->广播--->广播域(洪泛域)

如果无数个交换机相连接,洪泛范围越大,网络绝对越卡,因为洪泛了垃圾信息,就会very very very的卡!

因此就有了路由器的发明。 

六、路由器   (隔离广播域)

IP地址--目前流行的两个版本   IPV4     IPV6

IPV4地址----32位二进制构成--点分十进制标识(显示)

11000000.10101000.0000000001.00000001——>192.168.1.1

00000000=0     00000001=1

00000010=2    00000100=4

00001000=8     00010000=16

00100000=32   01000000=64

10000000=128

128+64+0+0+0+0+0+0+0=192

128+32+8=168

IP地址存在两个部分,前段为网络位,用于标识所在的洪泛范围:后段主机位,用于标记该个体;前端的区分依赖于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32位二进制,必须是连续的0和连续的1,让子网掩码为1的部分 代表IP地址的网络位

前后段的区分,依据子网掩码。网络位相同则代表地址在一个范围,如果网络位不同则代表地址不在一个范围检测两台电脑是否互联(255.255.255.0--前三段代表范围,255.255.0.0--前两段代表范围)

cmd命令:ping+ip,会默认ping四次不仅要关注是否丢包,还要看稳定性。

APR---地址解析协议--通过对端的某种地址来获取对端的另一种地址;

正向ARP--AARP  已知同一网段的其他设备ip地址,通过广播查询到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广播--使用特殊地址,迫使交换机对地址进行洪泛,将该数据复制给该洪泛范围的所有设备;

网络速率(网速)      约等于       (带宽/8)*85%

分段:将上三层数据报文进行切分,便于传输和管理,受MTU限制--MTU最大传输单元-即一个数据段的容量上限      默认为1500字节

端口号:0—65535   其中 1—1023 为静态端口号 ,  注明端口号

               1024—65535 为高端口号  动态端口号

客户端使用动态端口标记本地进程,服务端使用注明端口来映射对应服务;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端口号+分段

            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

除完成传输层的基本工作外,还需保障传输的可靠性

面向连接---在第一次数据传输前,通过三次握手*建立段到端虚链路

可靠传输---4种传输机制   确认、重排、流控(滑动窗口)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