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剑走偏锋入码海
当时读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个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专业,而老师的解读也是: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于是我们的专业当中除了基本的C语言、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还包括数值分析、MATLAB、Mathematica等一些与计算方法和软件相关的课程。当然,除了这些课程之外,其余的基本都是数学了,占据了一百多学分的大半壁江山。
其实,只要跟着老师学,通过最后的考试倒也不是很困难,难就难在数学不是一个靠考前突击就可以拿捏的科目。况且很多题目都是证明题,你就算背了定理也不一定能熟练应用,不过平时没努力又能怨谁呢?那个时候一个段子道尽了这世间真实:
- 第一遍看题:这还用证啊?
- 不死心再看:这怎么证啊?
- 看完答案后:还能这么证?
虽然自己当时也有挂科,但是对数学的兴趣依然是浓厚的,并且发现这对编程其实是很有帮助的。自己大三的时候,在天津大学软件园(也就是隔壁的天津工大里面)开设了一个软件培训,已经有好多届了,但是和我们学院的合作是第一次。当时的我科目两极分化已经比较严重了,和编程相关的科目基本都是90分上下,而和数学相关的科目基本都是及格线上下。眼见着自己快毕业了教师资格证也没考完,只拿了一个普通话证书。虽然有心考研,但是也不知道考研往哪个方向,毕竟大概率也考不上,真正的考研党已经闷头学了好几个月了。而且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是,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十分有限,很可能毕业即失业。
于是,在培训宣讲结束后参加了试听,最后跟从了自己内心的决定,虽然依然怀揣着曾经的梦,但也只能暂时压下了。为期四个月的培训开始了,以Java三大框架和安卓为主(此时为2014年,与目前的技术栈已十分不同)。经过了暑期假期和大四的上半个学期,完成了学习阶段。当时IT行业的就业形式还不是很紧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 想找好的,难
- 想找工作,不难
特别是对自己这种情况,学历和专业都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一开始就直接入主中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就找了一个北京的外包公司实习。想着自己还没有毕业,等到毕业的时候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如果自己的实力有明显的提升,那自然可以换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如果没有更好的机会也可以直接留在公司,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2. 负重前行心不改
就这样,打着自己心里的小算盘,白天在公司做着一些不很复杂的工作,晚上又报了一个在线课程进行学习。记得那个时候公司在四环,而住的地方是差不多在六环的公租房,每天要5点多起来赶大巴,下班可以在公司吃了晚饭再走,到家也要8点左右。而在线直播课一般是八点半开始,虽然现在看来讲的内容并不是很紧凑,但是十分激情,一般答疑完全结束后已经12点了。自己当时也是冲劲儿满满,和群里一帮兄弟学的很high,会自己整理笔记,一般入睡时间会在凌晨2点以后,算上每天在车上睡觉的时间,一般在6个小时左右。
当时实习的周期就是小半年,我也用这样的状态奉陪了半年。也多亏实习工作几乎没什么工作量,我才得以支撑下来。同时,半夜饿的时候总要吃点东西,于是我买了一大包旺旺仙贝当靠垫,既能当靠背,又能充当深夜补给。由于自己心里还埋藏着一个教师梦,所以除了学习知识以外,也在有意无意的学习着各种讲课的技巧,以及都要做哪些准备,如何搭建知识体系。不仅组建了一个技术交流群(已有8年历史,目前仍然活跃),还尝试一些线上分享,毕竟听明白是一回事,能讲明白又是一回事。这些不仅为以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当时的我受益匪浅。
三、二入培训种桃李
正当我在考虑是否需要留在公司转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