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位20年企业信息化老兵的冷眼观察
最近几年,我时常陷入一种迷思:我们这些曾经在系统底层打磨逻辑、在无数流程图中穿梭调试、为企业信息化奋斗了20多年的技术人,似乎突然之间“过时”了。
我在和多个行业的大厂信息化负责人交流时,听得最多的不是“我们要开发一套新的系统”,而是“我们用泛微”、“我们接入钉钉”、“我们开通企业微信插件”。甚至有企业高层直言:“现在哪还写代码啊?都用现成的。”
一时间,我脑子里轰的一声:
难道写代码、做开发,已经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软件即服务,还是服务即软件?
不可否认,SaaS 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企业信息化的格局。过去,一个企业想实现某个功能,必然要找人分析需求、写代码、测试上线。而现在,只需要一个账号、一张信用卡,立刻开通,一站式搞定审批、考勤、报销、合同、CRM……
确实高效,也确实便捷。但我们似乎忘了一个根本问题:企业的流程、文化、管理理念真的能被“通用模板”覆盖吗?
很多企业今天选用了看似成熟的平台,明天却又抱怨流程绕、权限乱、数据不统一,回过头来才发现,“看似标准”的平台,其实只是披着高级UI外皮的“定制配置地狱”。
开发不是落后,而是被误解
写代码从来不是落伍的标志,真正落伍的是对系统背后“思维方式”的偷懒。
用代码解决问题,从来不只是“技术实现”,它背后包含了流程再造、数据建模、权限体系设计、用户行为预判——这些,恰恰是现成软件永远替代不了的核心能力。
但今天的很多企业,甚至技术负责人,已经忘了“系统为流程服务”的初心,而转向“流程为软件迁就”的妥协。
他们不是没有开发能力,而是缺乏时间、勇气和愿景去做真正适合自己的系统。他们把责任外包给了产品经理,把需求迁就给了现成工具,把核心竞争力拱手让给了“别人家的后台”。
定制开发,真的“没有市场”了吗?
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变了。
今天的企业,需要的不再是“从零造轮子”的孤勇,而是更高层级的定制能力——如何在通用平台上做精细化集成、如何通过低代码+微服务实现轻量定制、如何让数据在各系统之间真正流动起来。
不是“写不写代码”的问题,而是代码写在哪、写多深、写给谁用的问题。
未来的开发者,必须具备全栈能力、接口思维、数据意识和业务理解,才能在“无代码”“SaaS”为王的时代里,杀出一条“深定制”的新路径。
写在最后:低头写代码,抬头看趋势
我从不否认工具的进步,但也绝不迷信工具的万能。
我们这些坚持“定制化开发”的人,也许没有站在镁光灯下,但正是我们,在一条条数据链背后,在一个个流程缝隙中,把企业真正的“烟火气”数字化了。
写代码不是落伍,是一种责任;不是退潮,是一种坚守。
如果我们放弃了定制能力,未来企业的信息化将只剩“格式化的流程”和“复制粘贴的决策”。
而真正懂得业务的开发者,才是这个时代不可替代的“数字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