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表面论文快讯
文章平均质量分 90
Metasurface_AI_
AI肯定能行,超表面也能行!
展开
-
[超表面论文快讯-126]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多通道融合超表面结构光三维成像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设计由二氧化硅基底上非晶硅纳米柱构成的超表面,通过调控纳米柱几何参数实现正交偏振通道的独立相位调制:x偏振通道编码正弦条纹相位,y偏振通道编码π/2相移条纹相位。尽管超表面凭借紧凑特性为光场调控提供了新思路,现有基于超表面的结构光成像方案仍受限于编码信息不足(仅单一散斑或条纹相位),且重建算法未能有效融合多模态信息,导致成像分辨率与精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b-e) 球面调制的偏振复用结构光图案(b:左相机x偏振通道,c:左相机y偏振通道,d:右相机x偏振通道,e:右相机y偏振通道)。j) 条纹相位优化点云。原创 2025-04-09 08:30:00 · 1679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215 Optica-微型化高效快照偏振立体成像技术-南京大学
(a)样件光学显微镜(左)与扫描电镜(SEM,右)图像(含俯视与侧视)。(b)仿真(上)与实验(下)六种典型偏振态出射光强度分布(I-VI),通过旋转偏振片实现调控。(a)目标物体(瓶、杯、兔、猫)RGB图像(首行)、偏振成像结果(次行)、真实表面法线渲染(第三行)、阴影法表面法线(第四行)、神经网络介导法线(第五行)。(b)含CP与不含CP的摩艾石像细节对比。(b)完整SPSIM系统通过偏振超构透镜成像获取全斯托克斯参数(FSP)、偏振角(AOP)与偏振度(DOP),输入神经网络重建模型。原创 2025-04-09 08:15:00 · 1249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24] Science Advances-二维材料中的亚波长光学晶格-马里兰大学
e-g)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仿真对比800 nm下三种结构SPP传播损耗:二维银基底(e)、单沟槽波导(f)、本MPP器件(g)。一维沟槽阵列两端设置顶部耦合器(TC)与底部耦合器(BC)实现MPPs的输入与输出。设计周期150 nm、高度160 nm的银纳米槽结构,利用电子束光刻与反应离子刻蚀制备MPP器件,结合hBN封装的MoSe₂单层实现强场局域。尤其在高功率需求下,传统方案因局部热噪声与泵浦串扰难以精确解析低维材料(如MoSe₂单层)的激子动力学,制约了光晶格效应与非线性现象的研究深度。原创 2025-04-08 17:05:00 · 931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23] npj Nanophotonics-级联超表面多光谱偏振笼技术-赫瑞-瓦特大学
引入多焦点设计(如六组二维叶形结),将不同波长(650 nm红、510 nm青)的偏振笼嵌入同一观测区域,并通过入射线性偏振方向动态调制其偏振分布。通过调整入射偏振方向(如β=0至π/4),加密数字“5”在特定波长(532 nm)与观测平面(z=500 μm)下被精确解码,误码率(EVM)较单色方案降低60%。a) 级联笼三维构型(左下)与xy平面初始偏振分布(右上)。线偏振光(LP)照明下,超表面可在观测区域(中心位于(0,0,f0))生成两个偏振笼:大三维笼与携带定制偏振/颜色信息的小三维物体。原创 2025-04-08 17:03:37 · 512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22] Nature Communications-可见光波段自支撑双层超表面-哈佛大学
e) 自支撑双层超表面由空气环绕的双层超原子构成,实现高折射率对比度与纳米鳍内模式约束,底部为工艺制备的TiO₂双层超表面SEM图像。尽管多层超表面通过级联设计可扩展自由度,但现有实现方案(如堆叠超表面、双面超表面或嵌入式双层结构)因菲涅尔反射、低折射率对比或杂散耦合等问题,导致模式限制不足、效率低下(通常<50%),且依赖圆偏振光入射。图4 | 超光栅性能表征。a) 测试系统:超连续光源经显微物镜(MO)准直,半波片(HWP)与偏振片(Pol)调控入射偏振,分束器(BS)将反射光导入CCD或功率探测器。原创 2025-04-07 08:30:00 · 829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21] Nature Communications-完美异常折射超表面赋能大视场半空间光束扫描-同济大学
提出全介质准三维亚波长结构(Q3D-SWS),该结构由定制多层膜与介质超表面经间隔层耦合构成,可消除反射损耗与杂散衍射,实现>99%的异常折射效率。多层膜完全抑制反射损耗与杂散衍射,间隔层内超表面激发的零阶与一阶行波通过多层膜幅相响应(r0, r1, φ0, φ1)调控。c) 相位响应φ0/φ1与绝对效率关系(等高线标记99%效率区域),间隔层厚度设为377 nm(传播相位可通过反射相位补偿)。a) 扫描系统示意图:θ为偏转角,ω1/ω2为旋转电机I/II转速(蓝色散点表示ω1:ω2=1:30扫描轨迹)。原创 2025-04-07 08:15:00 · 1580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20] Nature Communications-神经网络驱动柔性智能微波超表面-电子科技大学
本研究提出柔性智能表面平台(,实现动态形变下性能高度稳定的柔性可重构超表面。本研究提出柔性智能超表面平台(FISP),由柔性可重构超表面、几何感知模块(GAM)及偏置电压模块(BSM)构成。在可重构超表面(RM)研究中,传统设计虽能实现电磁波动态调控,但受限于静态结构或预设形变条件,难以适应动态形变场景(如气动载荷或环境扰动)。GAM实现超表面形变状态的实时监测,瞬态形变信息输入人工神经网络(ANN)驱动的BSM,自适应确定超表面重构偏置电压,确保FISP在动态形变下的性能稳健性。h) 远场测试系统搭建。原创 2025-04-05 08:30:00 · 1069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9]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纠缠调控向量超全息术实现远程多通道量子成像-北京大学
c) 太极图中心线光子计数与强度分布:实验光子数(红点)、仿真强度(蓝虚线)与理想强度(绿线)对比(左上方插图为扫描区域),分别对应|Lsi与|Rsi态。采用改进型Gerchberg-Saxton算法优化硅基纳米柱阵列(周期350 nm,高度240 nm)的相位分布,构建双通道全息图(Tai Chi符号与外环),其中内区通过随机相位叠加提取入射偏振态的振幅比,外环通过方位角依赖的相位差(Δφ=2θ)编码相位信息。a) 入射偏振态重构光路:H-偏振片(水平)、超表面(MS)、电荷耦合器件(CCD)。原创 2025-04-05 08:15:00 · 903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8]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二阶德拜弛豫机制赋能超表面宽带色散工程-空军工程大学
d) RCP波入射时相位(i)与幅度(ii)随参数y的变化响应。a) 色差聚焦超表面电场强度(|E|||2 = |Ex|2 + |Ey|2):(i)8.0 GHz,(ii)9.0 GHz,(iii)10.0 GHz,(iv)11.0 GHz,(v)12.0 GHz。b) RCP波照射下y-o-z平面电场强度(|E|||2 = |Ex|2 + |Ey|2)分布:(i)8.0 GHz,(ii)9.0 GHz,(iii)10.0 GHz,(iv)11.0 GHz,(v)12.0 GHz。原创 2025-04-04 08:30:00 · 944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7] Nature Communications-突破大孔径宽带纳米光学光谱带宽极限-华盛顿大学
超透镜采用硅氮化物(SiN)纳米柱阵列(周期250 nm,高度800 nm)的晶圆级制造工艺,通过电子束光刻与反应离子刻蚀实现亚波长结构一致性(误差<±10 nm),并与商用CMOS传感器直接集成,避免中继透镜引入的NA失配。a-d) OLED屏幕投影图像经不同光学元件捕获后通过维纳滤波重构效果:(a)真实场景,(b)折射透镜,(c)双曲面超构透镜,(d)端到端超构光学元件。h-j) 实景宽带成像对比:(h)实景布置,(i)超构光学成像,(j)折射透镜成像,中心(绿框)与离轴(蓝框)区域细节对比。原创 2025-04-04 08:15:00 · 1559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6] Nano Letters-多色轨道角动量梳定制化生成-赫瑞-瓦特大学
绿梳(550 nm)含6模式,黄梳(600 nm)含4模式,红梳(650 nm)含5模式,TC值覆盖-6至+6范围。当550、600、650 nm三波长高斯光束(l=0)入射时,超表面可在光传播方向指定观测平面生成不同颜色(绿、黄、红)的轨道角动量梳。例如:检测绿色+2、黄色+6、红色+3轨道角动量模式时,需分别采用l=-2、-6、-3的涡旋光探测,对应强度图中心呈现类高斯亮斑。(a)单节点线(l=1)与(b)双节点线(l=2)的连续方位角相位二值化(第一列,阈值θth=π)。右:TC值-6至+6四模式。原创 2025-03-31 22:02:20 · 559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5] ACS Nano-超表面集成微流控实时多功能监测-华中科技大学
本研究开发的MXene功能化超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MetaSPR)与先进微流控技术(3MSPR装置)集成,实现了精准诊疗、药物开发、表达过程监控三大领域中抗体的实时监测。实验证明该系统可检测治疗性抗体与靶点间的高亲和力(pM级)结合,并可对工程菌纳米抗体表达过程进行连续监控,单次抗体浓度分析在分钟级时间尺度内完成。(B)蛋白A与IgG相互作用的动态实时MCK曲线。(E)3MSPR装置检测卡度尼单抗与CTLA-4、PD-1作用原理示意图。(E)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与靶点结合亲和力的实时监测曲线与作用机制示意图。原创 2025-03-31 22:00:41 · 818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4] Advanced Materials-高像素阵列二元超表面声学全息术-华中科技大学
携带多频(或单频)的声波入射至二值超表面("0"和"1"单元结构),在不同深度形成目标图案(例如A、B、C)。迭代过程持续至找到源平面"0"和"1"单元结构的最优分布,从而指导二值超表面(或超构透镜)的设计。随着二元超表面单元数增加,可定制更复杂声场功能(如通过调频实现动态全息,或通过振幅-相位协同设计实现3D结构声场用于粒子捕获与输运),为声学超表面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开辟新路径。在I、II、III中,所有超表面均由二值振幅调制单元结构组成,其中实心块代表"0"(无传输),空心孔代表"1"(单位传输)。原创 2025-03-30 08:30:00 · 920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3] Nano Letters-深度学习辅助拉曼光谱超表面实现药物监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策略:在等离子体超表面集成人工神经网络(ANN)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实现人血清中氯氮平及其两种主要代谢物(去甲氯氮平与氯氮平-N-氧化物)的快速TDM。(a,e,i) 血清(蓝/顶部)、氯氮平(橙/第二)、去甲氯氮平(黄/第三)、氯氮平-N-氧化物(紫/底部)在10 μg/mL、1 μg/mL、0.1 μg/mL浓度下的SERS光谱;(c,g,k) ANN分类混淆矩阵(0-3分别代表血清、氯氮平、去甲氯氮平、氯氮平-N-氧化物);VI. 预测浓度变异系数(CV)。原创 2025-03-30 08:15:00 · 703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2]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片上衍射超表面散斑光谱仪-哈尔滨工业大学
但片上集成散斑生成与读取系统为实现大通道数带来挑战:传统光谱-空间映射需密集波导与探测器阵列容纳所有光谱通道,显著增加芯片面积,且波导间距导致空间采样过程丢失光谱信息。如图5a所示,通过对先进片上光谱仪性能对比可知,尽管散斑光谱仪因通道数优势显著提升光谱分辨率,但其分辨率与紧凑性存在权衡(表现为对比度因子CFR随分辨率提升而降低)。该光谱仪在100 nm带宽内分辨率达70 pm,紧凑芯片区域(150 μm×950 μm)内实现1400个光谱通道,通道密度高达10021 ch/mm²,性能超越现有波导结构。原创 2025-03-29 21:15:26 · 688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1] Nature Communications-基于超表面的自旋霍尔效应观测-光州科学技术院
实验验证中,静态与动态场景下的单帧图像测量结果均与理论高度吻合,证明该技术具备实时监测动态过程(如生物医学传感与化学分析)的潜力。本研究属于硬件设计与测量范式的双重创新:在器件层面,首创将超表面作为偏振分束器集成于弱测量系统,通过非对称相位调制实现空间-偏振联合调控;光的自旋霍尔效应通过折射或反射将光束分裂为两个圆偏振分量,结合弱测量技术可实现对界面参数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但传统弱测量需通过旋转偏振片多次采集不同后选择角数据,多步骤流程限制其在动态场景中的应用。如您发现任何版权或相关问题,欢迎通过邮箱。原创 2025-03-29 21:13:41 · 877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10] Science Advances-超窄线宽波长-涡旋超表面全息-上海理工大学
本研究提出基于基础色散工程的超表面全息技术,实现超窄线宽波长-涡旋复用全息:在动量空间构建稀疏k矢量滤波孔径阵列,融合尖锐波长选择性与轨道角动量选择特性;当光栅周期满足λ₁/Λ₁=λ₂/Λ₂时,目标波长λ₁/λ₂输出光被引导至β₀衍射角孔径(kout₁/kout₂),同时KAA阻断杂散波长(k′out₃/k″out₃)与寄生衍射级次(k′out₁/k′out₂)。(A) 传统波长复用体全息:光栅函数矢量(kg₁/kg₂)确定后,布拉格衍射严格筛选入射光k矢量(kin₁/kin₂)。CCD:电荷耦合器件)。原创 2025-03-27 08:30:00 · 1253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9] Nanophotonic-微波-红外兼容可重构超表面集成LED阵列-空军工程大学
实验表明,通过控制LED阵列发光状态,可重构超表面(RM)可实现不同电磁功能,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该框架具备微波波段可重构性。LED阵列兼具双重功能——作为微波调控的驱动源与红外波段的可编程像素,通过控制不同区域LED的开关状态,同步生成微波波束编码与红外辐射特征。相较于算法优化或材料革新,该工作通过跨频段功能集成与光-电-热多物理场协同调控,为智能超表面提供了高集成、低能耗的工程化范式,推动了自适应电磁伪装与多模态信息传输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图2 | 动态超原子结构:(a-b) 结构示意图与几何参数;原创 2025-03-27 08:15:00 · 648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8] Nature Communications-超表面实现任意偏振态异常点球面分布-清华大学
为此,我们构建了一种非厄米等离子体超表面:通过斜入射条件下的外禀手性设计与局域基矢变换,该超表面解耦了琼斯矩阵的四个分量,提供了极大的精细调控空间,从而突破了传统EPs的圆偏振限制。本研究通过协同调控衍射型等离子体超表面的光学各向异性、手性及非厄米特性,并结合基矢变换,首次实现了庞加莱球全域任意偏振态对应的异常点连续分布,显著放宽接近EP简并的严苛条件。通过调控入射角度(α=0°–31°, θ=60°–70°),EPs本征态在庞加莱球上的定位误差小于±2.35%,验证了任意偏振态的高精度操控能力。原创 2025-03-26 08:30:00 · 895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7] Advanced Photonics-超表面实现混合纠缠量子全息-香港科技大学
本研究利用超表面生成信号-闲频光子对间的偏振-全息混合纠缠态,构建量子全息体系。通过坍缩闲频光子的偏振自由度,可诱导信号光子两个全息态间的干涉效应,实现对全息内容的有意义选择性擦除,从而揭示量子全息特性。利用超表面在信号光子路径中生成左旋与右旋圆偏振对应的双全息态(“HDVA”),通过偏振纠缠光子对的关联性,将信号光子的全息态与闲置光子的偏振态进行量子纠缠。(b) 纠缠光子对与几何相位超表面生成偏振-全息纠缠态示意图:非线性晶体产生纠缠光子对(闲频与信号光子),信号光子经超表面形成偏振-全息纠缠态。原创 2025-03-26 08:15:00 · 1542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6] Nanophotonics-长波红外厘米级消色差超构透镜-国防科技大学
摘要:超构透镜展现出显著的轻量化与超薄特性,但大孔径消色差超构透镜的实现受限于最大色散范围与计算资源。随着长波红外(LWIR)成像在远程探测与热成像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折射透镜因体积庞大与材料成本高昂(如锗、硒化锌)面临实用化瓶颈,而现有超透镜技术受限于群延迟范围与计算内存,难以实现厘米级大孔径消色差设计。尤其在厘米级孔径下,传统相位包裹方法导致边界相位不连续,破坏多波长干涉相长,现有设计框架无法兼顾宽带宽(8-12 μm)与低色差(Δf/f < 0.1%),制约了轻量化红外成像系统的实际应用。原创 2025-03-25 08:30:00 · 641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5] ACS Photonics-级联Janus超构光学-首尔大学
实验成功验证标量全息(正反向呈现差异强度分布)与矢量全息(同偏振光正反向呈现不同强度与正交偏振分布)。本研究提出基于多层介质超表面级联平台的通用化双向非对称调控框架,首次实现偏振无关(标量)非对称超全息、偏振相关(矢量)非对称超全息以及前后向琼斯矩阵全自由度矢量非对称调制。(b) 逆向设计框架:双超表面间距d,通过φ1/φ2(标量BA)或φx1,φy1,θ1/φx2,φy2,θ2(矢量BA)确定透射特性T1/T2,使用随机梯度下降法优化实现目标电场Eftarget/Etbarget。原创 2025-03-25 08:15:00 · 1538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4] Advanced Materials-衍射级次解耦驱动的多维加密超构光学存储-武汉大学
所构建的多维加密超构光学系统成功实现波长、波矢方向、偏振与衍射级次四维度同步调控,达成十六通道低串扰全息存储,指数级提升暴力解码阈值,显著增强光学存储信息安全。实验验证四维加密系统支持十六通道独立全息成像,波长覆盖480 nm与532 nm,波矢方向涵盖x/y轴向,偏振态包含左/右旋圆偏振,衍射级次扩展至-1/-2/-3级,平均串扰低于-20 dB,重建图像对比度超过0.98。(b) 多维加密全息示意图,展示超构光学对偏振、波矢方向、衍射级次与波长四自由度的调控能力,实现十六通道全息独立编码。原创 2025-03-24 21:19:11 · 1016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3] Nature Communications-数字超构材料模式复用器逆向设计-复旦大学
图1 | 片上多维互连架构。现有逆向设计方案虽能缩减尺寸,但受限于数字超材料(DM)的暴力搜索算法与模拟超材料(AM)的微纳加工难度,难以平衡高通道数(>5模)、低插入损耗(❤️ dB)与制造容差(最小特征尺寸>100 nm)之间的矛盾。实验验证五模式复用器在C波段(1530-1565 nm)插入损耗低于3.94 dB,串扰<-20.72 dB,单波长模式下实现1.62 Tb/s聚合速率(每模324 Gb/s),多维复用(5模×88波长)下总净速率达38.2 Tb/s,频谱效率8.68 bit/s/Hz。原创 2025-03-24 21:17:43 · 1678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2] Nature Communications-超表面实现高阶微分器-香港城市大学
L长度,W宽度,H高度,P周期,Pol偏振片,Meta超表面,CCD电荷耦合器件。随着光模拟计算在实时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阶光学微分作为边缘检测与超分辨率成像的核心技术面临关键瓶颈:传统超表面方案多聚焦一阶或二阶微分,受限于相位设计原理与器件复用能力,难以实现五阶以上高精度微分操作;尤其在复杂图像(如相位跳变物体)处理中,高阶微分对相位不连续性的灵敏度不足,导致边缘定位误差显著,制约了生物显微成像与半导体纳米加工光学对准等应用的精度需求。(a) 实验装置,插图为SLM显示全息光栅。原创 2025-03-22 01:10:02 · 827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1] Advanced Materials-谐振超表面多功能太赫兹生物检测-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进一步扩展该配置以检测更复杂的指纹动力学和混合物成分,我们利用该方法监测突触小泡在特定药物诱导释放下的神经递质释放,为脑部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并展示了 THz 在神经信号调控中的潜在应用。与传统微光子传感器相比,该平台具有更宽的带宽和更小的尺寸,可通过稳健的近场相互作用,在多个光谱点同时检测不同的分子振动。多谐振超表面的典型反射光谱映射。该工作在微天线设计与多QBIC调控上实现硬件设计创新,并融合深度学习,实现了宽带、实时、无标记的THz生物传感,为复杂生物混合物检测提供了新颖高效的解决方案。原创 2025-03-22 01:07:39 · 1173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100]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宽带太赫兹轨道角动量超构透镜-南开大学
该器件通过双超表面级联与功能材料LC集成,构建多通道涡旋光束生成与动态转换新机制,兼具宽带工作、高效低串扰与灵活调控优势,为抗物理屏蔽与电磁干扰场景下实现智能跳频与通道切换提供新方案,在太赫兹无线通信、雷达与智能感知网络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随着太赫兹通信与感知技术向高容量、智能化发展,涡旋光束的轨道角动量(OAM)特性成为提升系统并行处理能力的关键,但现有太赫兹OAM生成器面临多重瓶颈:传统器件如螺旋相位板受限于窄带宽(<0.1 THz)与低效率(<50%),且依赖机械调谐难以动态切换拓扑荷;原创 2025-03-21 08:15:00 · 790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9]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衍射超表面实现混合阶庞加莱光束单次表征-哈尔滨工业大学
通过设计双自旋复用衍射超表面作为物理计算层,首次实现HyOPBs的全光场特征压缩与空间模式解耦,将高维偏振信息编码为三焦点强度分布,解决了传统超表面器件无法直接处理非对称拓扑荷与多参数耦合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电子深度神经网络(EDNN)建立逆映射模型,克服纯光学衍射网络非线性建模能力不足的缺陷,实现从低维强度特征到高维庞加莱参数的端到端精准预测,规避了传统斯托克斯法依赖偏振基投影与逐点计算的固有缺陷。(a) 以|R,-5〉与|L,+3〉为基矢的HyOPBs,插图为基矢模式相位与强度分布。原创 2025-03-20 08:30:00 · 1174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8] Nanophotonics-双光子聚合光刻波长复用超表面全息术-上海理工大学
通过三维TPP技术,还可加工具有不同高度或连续自由形态的复杂超原子,实现高性能消色差透镜、手性超表面、BIC超表面与大容量超表面全息等多功能超表面器件,从而推动超表面技术的实际应用。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无需空间复用的彩色双波长超表面全息器件,通过结合传播相位与几何相位,在相同偏振态下实现双波长相位响应,并采用TPP三维激光直写技术制备超表面。其二,现有全息复用技术(如空间复用、偏振复用)需牺牲空间分辨率或能量效率,而基于单一超原子的多波长全息设计因缺乏有效的相位调控方法,难以实现高保真、无串扰的彩色重建。原创 2025-03-20 08:15:00 · 890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7] Nature Communications-多物理场耦合下超表面频率迁移与逆向设计-浙江大学
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物理场响应,缺乏对多场耦合效应(如温度变化引起的材料参数漂移)的系统建模,尤其在高频外推与多目标协同优化场景中,现有方法无法兼顾计算效率与物理一致性,形成显著的研究空白。R表示需求,Input-T表示超表面温度信息,G为几何结构,G’为预测G,T为温度,f为频率,SE表示单电磁(EM)仿真S参数,SM表示多物理场仿真S参数,S0 E为预测SE,S0 M为预测SM,T0 p为逆向方法预测温度,aðfÞ表示潜态空间,fR为谐振频率,f0 R为预测fR,SR = SM - SE。原创 2025-03-19 08:30:00 · 1245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6]ACS Photonics-超表面计算断层成像-华盛顿大学
我们还通过在数字转换图像上训练的神经网络,对进一步压缩(仅占总测量像素的 0.6%)的 Radon 数据集实现了 90% 的图像分类准确率。在利用180个投影视角并采集1936像素线数据的条件下,实现9.2%采样比的图像重构,并在MNIST数据上通过0.6%稀疏Radon数据达到90%分类准确度,性能比原像素大幅提升。一个物体通过后焦面上的柱面超透镜沿焦线成像,测量不同角度下 1D 傅里叶变换的直流强度分量,对应于 Radon 空间中的不同切片。图2. A. 制备的超透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原创 2025-03-19 08:15:00 · 1215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5]Laser & Photonics Reviews-手性编码超表面热成像-浙江大学
然而,传统的手性成像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光源和其他必要的光学元件来创建所需的手性图案,这些元件与器件集成和小型化兼容。实验表明,通过控制共振超原子破缺对称性的程度,可以精确地调控发射热光子的圆二色性,在约4 μm处实现从0到0.85的宽调谐范围。该工作在被动式手性成像领域有显著创新:通过微纳结构的镜面对称与转动对称破缺,实现独立发射左右旋圆偏光的器件设计,达成高对比、多比特深度的红外图像加密与复用,属于器件与应用层面的新突破。插图:两种手性超原子(#1, #2)和非手性超原子(#3, #4)的示意图。原创 2025-03-18 08:45:00 · 695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4]ACS Photonics-超表面红外多模态显微镜-墨尔本大学
通常,这些应用所需的设备(例如体积庞大的显微镜)的尺寸和成本可能限制了其在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之外的可用性。本文展示了一种基于硅的超表面,该超表面支持 Mie 共振,能够实现非计算型近红外相位差和亮场多模态显微镜成像,其成像模式可通过改变照明偏振进行调控。总体而言,这些结果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填补其他技术无法使用或需要复杂样品制备的空白,为小型化成像技术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并在现场检测和远程病理学中展现出有前景的应用。所有发布的内容和图片,均已标明来源,且仅供个人学术学习和知识积累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原创 2025-03-18 08:30:00 · 751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3]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协同辐射调控与跨频带隐身超表面-空军工程大学
本文提出了被动折叠超表面(PFM),该超表面集成了辐射调控与隐身能力,消除了对有源元件的需求,同时实现了带内与带外隐身(即跨频带隐身)。在散射模式下,带内同偏振入射能量通过传播过程中的多次内部反射被消散,并被馈源阵列接收,而带外交叉偏振入射波则通过棋盘拓扑结构实现的破坏性干涉,从而实现跨频带隐身。通过分别应用由(b)、(e)和(h)中二进制馈源矩阵表示的不同馈源规则,实现了包括©一维窄波束扫描、(f)一维宽波束扫描及(i)二维窄波束扫描在内的各种辐射性能。为此,基于无源折叠超表面实现波束调控与跨频隐身。原创 2025-03-17 08:54:19 · 893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2]Nano Letters-多波段超表面-东南大学
尽管已有在可见光(VIS)和红外波段的双波段光学加密方法,但在可见光、中波红外(MWIR)和长波红外(LWIR)波段实现同步协同的光学安全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该超表面通过结构色实现可见光成像,而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成像则依赖于选择性发射率结构,其中,在MWIR成像区域,MWIR/LWIR的发射率分别为0.81/0.17,而在LWIR成像区域,MWIR/LWIR的发射率分别为0.21/0.83。传统方法结构复杂,容易被预测,无法在保持均一可见色的同时隐藏红外信息,制约了高安全性光学加密的应用。原创 2025-03-17 08:51:09 · 774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1]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基于光子自旋解耦超表面的无创二维透明流场定量可视化-南京大学
摘要:透明流场的可视化技术在工程和科学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理解流体动力学及其复杂现象(如层流、湍流和涡旋)提供了清晰直观的手段。该系统利用入射非偏振光的天然解耦左旋圆偏振(LCP)和右旋圆偏振(RCP)分量,可在单次拍摄中同时捕获两个正交维度的流场信息,从而实现多维物理参数的实时定量重建。紫色虚线框标示蜡烛和热风枪的位置。在流体动力学和工程领域,透明流场的定量可视化至关重要,但传统技术常因侵入性、示踪物依赖或后处理复杂,难以同时捕获水平与垂直二维信息,致使对流场微细结构和物理参数难以准确测量。原创 2025-03-11 22:25:57 · 654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90]Advanced Science-非局部可编程超表面滤波-雷恩大学
在制备的原型中,所有端口和可调超元件通过准二维混沌腔强耦合,以使超元件的配置高效地控制端口之间的传输函数。首先,关于无反射和无透射散射模态(包括无透射异常点)的理论预测被实验确认。第五,展示了UWB可调多频带滤波,该滤波器在指定频带内对信号进行拒绝(< –24 dB)或通过(≥ –1 dB),其中心、宽度和数量均可重新编程。当代微波和射频系统急需可重构宽带滤波器,但传统耦合谐振器的理性设计方法在结构复杂度和可调范围上受限,难以兼顾高选择性与低损耗并满足多频带自由分布需求,对新一代自适应通信与传感带来挑战。原创 2025-03-11 22:23:54 · 814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89]Nanophotonics-超表面高效双功能全息生成-复旦大学
虽然基于超表面的全息技术展示了紧凑和易于制造的优势,但迄今为止实现的大多数超表面全息图仅具有单一功能,少数多功能的则存在效率与器件厚度不平衡的问题。最后,我们利用设计好的超原子构建了一种厚度∼1/4λ的超表面,并在具有不同螺旋性的圆偏振光照射下实验演示了其生成两个不同全息图像的能力,其生成效率∼48.08 %。插图示意了本工作中采用的典型超原子的几何结构。(e) 分屏双功能超表面全息图的 SEM 图像,以及在 (f) LCP、(g) RCP 和 (h) LP 入射下生成的全息图像的测量结果。原创 2025-03-05 08:30:00 · 720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88]Nature Communications-色散声学准晶体的观测-东北大学
本文报道一种声学莫尔准晶体,通过几何调控实现局域化-离域化转变,并展示波传播模式从扩散到管道化或局域化的动态切换。基于非局域莫尔超晶格理论,提出三维打印双层异质声学超表面系统:通过扭转角调控层间耦合强度,结合转移矩阵法建立色散关系模型(公式(1));设计六边形/方形单元结构,利用各向异性阻抗调节平面内色散特性,并通过单元倾斜打破空间对称性,实现从扩散、管道化到局域化的多维调控(跨学科方法创新)。在1850Hz声源激发下,准晶结构(θ=π/6)实现能量局域化(逆宽度峰值较θ=0时提升300%);原创 2025-03-05 08:15:00 · 804 阅读 · 0 评论 -
[超表面论文快讯-87]Nature Communications-一种可重构的非线性活动超表面用于相干波下变换-宾夕法尼亚大学
芯片已被铺设在印刷电路板的顶面,并通过焊线与底面印刷的微带天线馈线连接,天线间隔为 0.5λ(λ 为调制毫米波信号的波长)。b 电子光子芯片的框图,包括光子接收器和毫米波发射器。该概念验证超表面设计为在照射到193 THz的光波时,辐射一个可调的28 GHz波束,且由光同步的电子光子芯片组成,这些芯片铺设在含有微带天线阵列的印刷电路板上。当照射到经过毫米波载波和数据信号编码的光波时,超表面辐射出一个承载数据的毫米波束,该毫米波束可以在空间中进行扫描(GC光栅耦合器,PD光电探测器,TIA跨阻放大器)。原创 2025-03-04 09:17:13 · 704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