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概念:
1.原子性:一个操作或多个操作是不可中断的。操作一旦开始就不会被其他线程干扰。
2.可见性:当一个线程修改了共享变量后,其他线程是否能够立马知道这个修改。
3.有序性:代码转化为机器指令后的顺序和代码的顺序是一样的。
在实际情况下,代码转化成机器指令后,可能会发生指令重排,指令重排后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还有利于提高性能。但是重排序过程不会影响到单线程程序的执行,却会影响到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正确性。
为什么会有内存屏障
- 每个CPU都会有自己的缓存(有的甚至L1,L2,L3),缓存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性能,避免每次都要向内存取。但是这样的弊端也很明显:不能实时的和内存发生信息交换,分在不同CPU执行的不同线程对同一个变量的缓存值不同。
- 内存屏障就是用来解决缓存与内存的数据不同步问题的。
内存屏障
内存屏障分为两种:Load Barrier 和 Store Barrier即读屏障和写屏障。
Java中内存屏障
Java中内存屏障也是读屏障和写屏障组成。也就是下面四种
LoadLoad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Load1; LoadLoad; Load2,在Load2及后续读取操作要读取的数据被访问前,保证Load1要读取的数据被读取完毕。
StoreStore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Store1; StoreStore; Store2,在Store2及后续写入操作执行前,保证Store1的写入操作对其它处理器可见。
LoadStore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Load1; LoadStore; Store2,在Store2及后续写入操作被刷出前,保证Load1要读取的数据被读取完毕。
StoreLoad屏障:对于这样的语句Store1; StoreLoad; Load2,在Load2及后续所有读取操作执行前,保证Store1的写入对所有处理器可见。它的开销是四种屏障中最大的。在大多数处理器的实现中,这个屏障是个万能屏障,兼具其它三种内存屏障的功能
volatile基础原理:
volatile修饰的变量,在翻译成汇编语言的时候,会有一个"LOCK: "前缀的指令。该指令的作用就相当于内存屏障,以此来解决可见性跟重排序的问题
LOCK前缀的指令在多核处理器下会引发两件事情。
- 会禁止指令重排序,即屏障下面的代码不能跟屏障上面的代码交换执行顺序。
- 线程修改完共享变量强制把写缓冲区/高速缓存中的脏数据等写回主内存,并让其他缓存中相应的数据失效。
Lock前缀,Lock不是一种内存屏障,但是它能完成类似内存屏障的功能。Lock会对CPU总线和高速缓存加锁,可以理解为CPU指令级的一种锁。类似于Lock指令。
在具体的执行上,它先对总线和缓存加锁,然后执行后面的指令,在Lock锁住总线的时候,其他CPU的读写请求都会被阻塞,直到锁释放。最后释放锁后会把高速缓存中的脏数据全部刷新回主内存,且这个写回内存的操作会使在其他CPU里缓存了该地址的数据无效。
volatile特点:
1.volatile修饰的变量对所有的线程都具有可见性,当一个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volatile 保证了新值能立即同步到主内存,,线程内部缓存中变量会成为失效的,此时线程在使用变量前会从主内存获取最新的值。
2.禁止指令重排序优化。
注:本文仅仅是作为学习volatile的一些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