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邹欣】投身软件工程教育的程序员

本文是针对软件工程专家邹欣的访谈,内容涉及他个人对计算机的早期兴趣,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选择,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小团队如何建立软件开发体系,对敏捷开发的看法,以及他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经验和挑战。邹欣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分享了他在教学中推行“做中学”的理念。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图片描述

邹欣,现任微软Windows中国工程团队首席研发总监。

1996 – 2003年,邹欣在微软Outlook团队从事开发工作;
2003 – 2005年,他在微软内部质量工具团队和Visual Studio团队负责软件项目管理工具的开发;
2005 – 2012年,他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研发主管,负责研究成果的产品化和创新项目;
2012 – 2014年,他担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研发总监,负责必应搜索客户端、必应输入法、必应词典等产品。
2014 – 现在,他担任微软Windows工程院首席研发总监,负责Edge,Cortana, UWP App 在中国的发展。

邹欣于1991年获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学位。他在2007年出版了《移山之道》,于2008年出版了《编程之美》 (合作),于2014年出版了《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


问:您在《构建之法》前言中提到,高一(1984年)的时候就接触到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对计算机语言及计算机感兴趣的呢?

邹欣:当时我的中学“柳州高中” 还挺重视计算机的, 派了两个老师去外地学, 然后就来教我们。 其中一个老师我在这个文章里面提到了( 回忆老师 )。我大概是在高中一年级接触的计算机,当时老师们从各个年级中选出一些学生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我记得讲课的是教数学的娄国荣老师,他刚参加完了一个培训班,就来给我们讲BASIC 的语法,我们没有任何电脑的实物,就看着黑板抄写BASIC语句。几乎与此同时,我父亲单位里买了一台电脑(PC 1500), 我才看到电脑是什么模样,并且有机会在上面敲了一些程序。

过了不久,庞中坚老师来管理计算机兴趣小组,我们有时晚上到柳州计算中心上机,那时候用的都是苹果机或者是Laser 310,计算中心据说有一台IBM AT,在一个单独的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学生都不能进去看,我每次路过都敬仰地往里瞅瞅。计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兴奋地讨论从dBase II 升级到dBase III。后来柳高也买了二十多台电脑,上面运行的是CP/M某个版本的操作系统,用起来没有苹果或者Laser 310 好用,庞老师后悔地说——我上当了,计算机没买对。庞老师在暑假还开了培训班,但是学生们上课时都用电脑玩游戏,庞老师一怒之下,把总电源关了,大家的注意力才集中到程序上。

培训完之后,进行了一次广西范围的计算机竞赛,我好像通过了初试,但是在复试中成绩不好,据说当时判卷的方式是把同学们在试卷上写的程序都原样输入到电脑中运行,如果能够运行并得出正确结果,则得分,否则得零分。在一个题目中我别出心裁地用了一个自认为巧妙的办法,但是好像并没有被赏识,看来我的基本功还是不行。我记得获奖的一个高年级同学由于卷面写得太乱,刚开始得分也不高,后来庞老师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