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能够进行良好的分析,我们将数据库结构图拆分开来,三张实体表的作用已经很清晰,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两张映射表的作用。
一 权限映射表 如下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权限映射表与管理组表以及权限表之间的字段关联。

看图中的红圈,先看gorupid字段相关联,这种关联方式在实际数据库中的表现如下图:

如图中所示,管理组表中“超级管理员”的groupid为1,那么权限映射表中groupid为1的权限也就是“超级管理员”所拥有的权限。
使用groupid字段关联,是为了查到一个管理组能够执行的权限有哪些。但这些权限的详细信息却是action字段关联所查询到的。
action字段相关联在数据库中的表现如下图:

通过这种关联,才查询到权限映射表之中那些权限的详细信息。综合起来,我们就知道了一个管理组可以执行的权限有哪些,以及这些权限的详细信息是什么。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不使用actionid字段相关联呢?因为:
-
权限表中的id字段在经过多次的数据库操作之后可能会发生更改。
-
权限映射表中仅仅记录着一个管理组可以执行的权限。
-
一旦
权限表中的id更改,那么
权限映射表中的记录也就更改了。
-
一个管理组可以执行的权限势必将出错,这是非常不希望的。
考虑到上面的情况,所以应该使用action字段相关联,因为:
二 人员映射表 如下图:
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员映射表与管理组表以及人员表之间的字段关联,如下图:

看图中的红圈部分,先看groupid字段关联,这种关联方式在数据库中的表现如下图:

如图,“超级管理员”组的groupid为1,我们再看人员映射表,admin属于超级管理员组,而administrator属于超级管理员组,同时也属于管理员组。
使用这种关联方式,是为了查到一个管理组中的人员有谁。和上面一样,人员的详细信息是靠id字段(人员映射表中是masterid字段)关联查询到的。
id字段(人员映射表中是masterid字段)关联表现在数据库中的形式如下图:

一个人员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管理组”,如图中,administrator就同时属于两个“管理组”。所以,在人员映射表中关于administrator的记录就会是两条。
这种关联方式才查询到管理组中人员的详细信息有哪些。综合起来,才可以知道一个管理组中的人员有谁,以及这个人员的详细信息。
再结合上面谈到的权限表和权限映射表,就实现了需求中的“组”操作,如下图:

其实,管理组表中仅仅记录着组的基本信息,如名称,组id等等。至于一个组中人员的详细信息,以及该组能够执行的权限的详细信息,都记录在人员表和权限表中。两张映射表才真正记录着一个组有哪些人员,能够执行哪些权限。通过两张映射表的衔接,三张实体表之间的交互才得以实现,从而完成了需求中提到的“组”操作。
我们再来看一下权限分栏表与权限表之间的交互。这两张表之间的字段关联如下图:

两张表使用了actioncolumnid字段相关联,这种关联方式在数据库中的表现如下图:

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关联方式,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权限表中的权限属于哪个分栏。
现在,数据库结构已经很清晰了,分配权限的功能以及“组”操作都已经实现。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需求中提到的关于权限管理系统的重用性问题。
为什么使用这种数据库设计方式搭建起来的系统可以重用呢?
-
三张实体表中记录着系统中的三个决定性元素。“权限”,“组”和“人”。而这三种元素可以任意添加,彼此之间不受影响。无论是那种类型的业务系统,这三个决定性元素是不会变的,也就意味着结构上不会变,而变的仅仅是数据。
-
两张映射表中记录着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关系完全是人为创建的,需要变化的时候,只是对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操作,无需改动结构。
-
权限分栏表中记录着系统使用时显示的分栏。无论是要添加分栏,修改分栏还是减少分栏,也只不过是操作记录而已。
综上所述,这样设计数据库,系统是完全可以重用的,并且经受得住“变更”考验的。
总结:
此套系统的重点在于,三张实体表牢牢地抓住了系统的核心成分,而两张映射表完美地映射出三张实体表之间的交互。其难点在于,理解映射表的工作,它记录着关系,并且实现了“组”操作的概念。而系统总体的设计是本着可以在不同的MIS系统中“重用”来满足不同系统的功能权限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