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k框架——请求钩子与request请求对象

本文详细介绍了Flask框架中的请求钩子功能,包括before_first_request、before_request、after_request和teardown_request四种钩子的使用场景和示例代码,帮助开发者理解如何优化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互过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请求钩子

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交互的过程中,有些准备工作或扫尾工作需要处理,比如:

  • 在请求开始时,建立数据库连接
  • 在请求开始时,根据需求进行权限校验
  • 在请求结束时,指定数据的交互格式

为了让每个视图函数避免编写重复功能的代码,Flask提供了通用设施的功能,即请求钩子。

请求钩子是通过装饰器的形式实现,Flask支持如下四种请求钩子:

请求钩子描述
before_first_request在处理第一个请求前执行
before_request在处理每一个请求前执行
after_request如果没有抛出错误,则在每一次请求后执行(接受一个参数:视图函数做出的响应)
teardown_request在每次请求后执行(接受一个参数:用来接受错误信息)

例: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pp = Flask(__name__)


# 在第一次请求之前调用,可以在此方法内部做一些初始化操作
@app.before_first_request
def before_first_request():
    print("before_first_request")


# 在每次请求之前调用,这时候已经有请求了,可能在这个方法里面做请求的校验
# 如果请求的校验不成功,可以直接在此方法中进行响应,直接return之后那么就不会执行视图函数
@app.before_request
def before_request():
    print("before_request")
    # if 请求不符合条件:
    #     return "laowang"


# 在执行完视图函数之后会调用,并且会把视图函数所生成的响应传入,可以在此方法中对响应做最后一步统一的处理
@app.after_request
def after_request(response):
    print("after_request")
    response.headers["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return response


# 请每一次请求之后都会调用,会接受一个参数,参数是服务器出现的错误信息
@app.teardown_request
def teardown_request(e):
    print("teardown_request")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index'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第一次访问打印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次访问打印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quest对象

属性说明类型
data记录请求的数据,并转换为字符串*
form记录请求中的表单数据MultiDict
args记录请求中的查询参数MultiDict
cookies记录请求中的cookie信息Dict
headers记录请求中的报文头EnvironHeaders
method记录请求使用的HTTP方法GET/POST…
url记录请求的URL地址string
files记录请求上传的文件*

获取request对象:
例:

request.url  # 请求的url地址
request.args.get("password"))  # 获取不到,返回none,
request.args.get("password","aaa"))  # 获取不到,返回aa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