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模板模式应用到了新开发的插件中,顿时感觉高大上了,不仅缩减了代码重复率不说,而且对于程序的扩展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在项目中体会到了使用设计模式的好处,所以将其归纳总结一下:
模板方法模式是类的行为模式。准备一个抽象类,将部分逻辑以具体方法以及具体构造函数的形式实现,然后声明一些抽象方法来迫使子类实现剩余的逻辑。不同的子类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抽象方法,从而对剩余的逻辑有不同的实现。这就是模板方法模式的用意。
模板方法模式的结构
模板方法模式是所有模式中最为常见的几个模式之一,是基于继承的代码复用的基本技术。
模板方法模式需要开发抽象类和具体子类的设计师之间的协作。一个设计师负责给出一个算法的轮廓和骨架,另一些设计师则负责给出这个算法的各个逻辑步骤。代表这些具体逻辑步骤的方法称做基本方法(primitive method);而将这些基本方法汇总起来的方法叫做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这个设计模式的名字就是从此而来。
模板方法所代表的行为称为顶级行为,其逻辑称为顶级逻辑。模板方法模式的静态结构图如下所示:
这里涉及到两个角色:
抽象模板(Abstract Template)角色有如下责任:
■ 定义了一个或多个抽象操作,以便让子类实现。这些抽象操作叫做基本操作,它们是一个顶级逻辑的组成步骤。
■ 定义并实现了一个模板方法。这个模板方法一般是一个具体方法,它给出了一个顶级逻辑的骨架,而逻辑的组成步骤在相应的抽象操作中,推迟到子类实现。顶级逻辑也有可能调用一些具体方法。
具体模板(Concrete Template)角色又如下责任:
■ 实现父类所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抽象方法,它们是一个顶级逻辑的组成步骤。
■ 每一个抽象模板角色都可以有任意多个具体模板角色与之对应,而每一个具体模板角色都可以给出这些抽象方法(也就是顶级逻辑的组成步骤)的不同实现,从而使得顶级逻辑的实现各不相同。
源代码:
/**
*
*/
package com.zlp.templete;
/**
* @author zhangliping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Class {
public abstract void init();
public void execute() {
init();
templeteMethod();
destory();
}
public abstract void destory();
public void templeteMethod(){
System.out.println("公共的处理流程");
}
}
package com.zlp.templete;
/**
* @author zhangliping
*
*/
public class ConcreteClass extends AbstractClass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 {
System.err.println("init1");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story() {
System.out.println("destory1");
}
}
package com.zlp.templete;
public class ConcreteClass2 extends AbstractClass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it() {
System.out.println("init2");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story() {
System.out.println("destory2");
}
}
package com.zlp.templete;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bstractClass ac = new ConcreteClass();
ac.execute();
AbstractClass ac2 = new ConcreteClass2();
ac2.execute();
}
}
此为模板方法的基本结构,对于具有相同功能 局部不一样的方法处理具有很大的扩展性,当然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
参考:http://www.cnblogs.com/java-my-life/archive/2012/05/14/249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