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
2.能够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二)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3.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2.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3.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词源 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
2.教育的定义 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1. 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本质问题
2.教育本质的论争
3.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三)教育与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内容。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3.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 育创新。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2.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内涵;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4.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的内涵;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3.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学制确立的依据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1. 1951 年的学制
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关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
2.课程理论流派 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 义课程论。
(二)课程类型
1.课程类型的概念
2.主要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特征;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2.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4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 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 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 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概述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规律
(三)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1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2.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3.德育途径
(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
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概念;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
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3.教师的专业素质
4.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资格制度。
(二)学生
1.学生的基本属性
2.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能够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二)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3.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2.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3.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词源 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
2.教育的定义 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1. 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本质问题
2.教育本质的论争
3.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4.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三)教育与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内容。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3.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 育创新。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2.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内涵;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4.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的内涵;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3.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学制确立的依据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1. 1951 年的学制
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
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关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
2.课程理论流派 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 义课程论。
(二)课程类型
1.课程类型的概念
2.主要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特征;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2.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4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 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 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 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概述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规律
(三)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1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2.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3.德育途径
(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
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概念;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
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3.教师的专业素质
4.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资格制度。
(二)学生
1.学生的基本属性
2.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