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点
-
数据结构:数组+链表(+红黑树)的形式
-
JDK1.7的时候使用的是头插法,在JDK1.8的时候使用尾插法
-
HashMap中的put()和get()的实现原理
-
允许null键和null值,因为key值唯一(不能重复),因此,null键只有一个,也就是只允许有一个k为null。
-
HashMap 的实例有两个参数影响其性能:初始容量和加载因子。
-
初始容量容量默认为 16
-
加载因子: 0.75
-
扩容的倍数是:2
二、HashMap中的put()和get()的实现原理
map.put(k,v)实现原理:
-
首先将k,v封装到Node对象当中(节点)。
-
然后它的底层会调用K的hashCode()方法得出hash值。
-
通过哈希算法,找到对应的数组下标:
-
下标位置上没有键值对,直接将Node对象添加到该位置
-
下标位置上有键值对,判断是否有相同的键,如果有就更新该键对应的值,如果没有,则根据情况插入到链表尾部或树中。
-
HashMap中put时,如果是红黑树,它和链表的实现是差不多,将k,v封装为红黑树节点(TreeNode),添加到红黑树中,在这过程中,会判断红黑树中是否存在当前k,如果存在就更新v,否则就直接插入,插入后会根据红黑树平衡的性质来进行平衡操作(左旋或右旋),不论是链表的插入还是红黑树的插入,每次插入之后都会判断元素是否超过了扩容阈值
map.get(k)实现原理:
-
先调用k的hashCode()方法得出哈希值,并通过哈希算法转换成数组的下标。
-
查找键值对
-
在计算出的索引位置上,遍历该位置上的链表或红黑树:
-
对于链表:逐个比较键对象的
equals()
方法,找到匹配的键值对。 -
对于红黑树:使用红黑树的查找方法,快速定位到匹配的键· 值对。
如果找到了匹配的键值对,返回对应的值,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键值对,则返回 null
三、HashMap的数据存储结构
HashMap由数组(键值对entry组成的数组主干)+ 链表(元素太多时为解决哈希冲突数组的一个元素上多个entry组成的链表)+ 红黑树(当链表的元素个数达到8链表存储改为红黑树存储)进行数据的存储。
当数组的长度大于64 和 链表的节点达到8的时候 才转成红黑树
当红黑树的节点小于6的时候,转成链表
HashMap采用table数组存储Key-Value的,每一个键值对组成了一个Node节点(JDK1.7为Entry实体,因为jdk1.8加入了红黑树,所以改为Node)。Node节点实际上是一个单向的链表结构,它具有Next指针,可以连接下一个Node节点,以此来解决Hash冲突的问题。
知识点详解: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Y4y1Y7NW/?spm_id_from=333.976.0.0&vd_source=4e1f9a4d10a2f15e1e0e08b73b9980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