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钟振森(@广森有道),1988年出生,是一名在互联网行业里,打拼了十年有余的程序员。我曾是一名全职网站BUG程序员,2016年,与朋友开了一家网络公司到至今。
01
—
妈妈的认知思维
我是来自广西玉林,老家是一个贫困小山村,城市倒不小。据2020年,人口普查统计有579.68万人口,市里面人们普遍对教育比较重视。
而我出生在贫困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世家,我爸妈、我爷爷、奶奶、姥爷都是农民。
从小到大,父母就给灌输一种认知思维!家中唯独一亩四的田值钱一些,你们不把书读好,种田都没你们的份。
在我们那里,大部分家庭的思想:“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你看我小学没毕业,一样能赚到不少钱”。
而妈妈的思想就不一样,一直让我们立志读好书,将来谁考上,家里砸锅卖铁,都要让我们有书读。
这张照片,是我在6岁左右,小学老师帮我们拍的。
(左边是四堂哥和堂哥,右边是我和我姐,还有陪伴多年的阿黄,它刚好出镜)
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到堂哥堂姐在外打工回到家,穿着打扮挺时尚的。在当时幼小的心灵上,就有不读书的想法!
第二天,直接不上学了,连续几天没上学后,我的全班同学跟老师都过来我家,让我去上学,那个时候的我,还特意躲到家里放稻草的上面,让他们找不到我。
当时,妈妈还在市里工作。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话,可能是爸爸跟妈妈说了不上学的事。妈妈放着工作不做,直接回来教育了一顿后,第二天乖乖地上学去了。
直到至今,这一件事,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求学之路,特别感谢妈妈!
02
—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
在我们家中,我排老二,上有一个姐,下有一个妹。家务活,相对来说,我姐做得比较多一些。
这些年相聚的时候,偶尔还会提起:当年你姐我,就是挑水活做多的原因,瘦小的身体,经过长年被扁担挤压,直接性导致骨骼被压缩,比你矮一点。
2004年拍摄(左边是我,中间我妹,右边我姐)
我姐比我大一岁左右,而我妹比我小6岁左右。作为家中老二的我,家中的家务活:每天主要是负责挑水,偶尔会负责洗全家衣服。当我姐去挑水,淋菜的时候,也会负责炒菜做饭。
而我妹相对来说,比我俩做得活多一些的就是烧火(用稻草),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用这种来做饭了。
当时的条件比较差,收割的稻草远远不能满足于家庭的需求。当学校一放秋假,邻居家的几个小伙伴们就三五成群,带上蛇皮袋跟取材火工具,自由结组地聚在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割柴生涯。
回来的路上,我姐跟堂姐她们,用藤条或野菊花编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又遮阳又挡风。并按照年龄大的在前后,年龄小的夹在中间,自觉排成一队,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小歌曲,翻山越岭,一路前行。
前排左边的第三个是我
这个是当年我小姑,从深圳打工回来,买了一台摄影机给我们拍的。
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叫累。只知道放假割柴是自己的必修课,是必须要完成的作业。
每当到了农忙的时候,一个不到10岁的年龄,拉上二八大杠自行车,扛上两袋子稻谷,再加一个斜坡难上加难,经常遇到车压自己身上,动弹不得,唯有等待大人到来的帮助!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一些手工玩具。当傍晚吃完饭后,旁边邻居家小伙伴会相约几点,找一个平坦的地方,一起扔沙包。周末有空的时候,会一起放风筝、劈陀螺,上山摘野果等。
那时候的我们,个个不仅仅是黝黑的身子,本来嫩稚的小脸也是乌眉花眼。小脚小手上经常是伤痕累累,头上腿上也难免磕磕碰碰,一条条疤痕成了抹不去的印记。
03
—
踏上广东求学之路
当时过来广东读书,也是东凑西凑,用红色塑料袋子包好,邹巴巴三千块钱学费给我,一个人踏上了求学之路。
刚到广东,观望着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心中带满了好奇感!刚到广东这边的时候,由于在老家基本上学都是说白话的多,初次跟同学用普通话,还有一些不习惯。
这个是刚到广州没多久,特意去照片馆拍的照片
也许是自己以前在老家的时候,经常跟妈妈要零花钱,然后到镇上泡网吧的原因!在当时过了十二点,网吧通宵一般5元就可以了。为了省钱,每一次过去网吧,都是等过了十二点去。
从此就喜欢上了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这个专业,那个时候,对于电脑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上都懂了。
每当周末有空的时候,都会跟一帮同学去学校旁边的网吧!那个时候迷上了黑客行业,买了一些关于黑客的书来自学,通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