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p.3磁盘分区

Linux一切皆为文件的传统,使得对磁盘的管理更加透明和简单.在/dev文件夹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堆文件,它们分别代表着Linux可以使用的各种硬件接口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误区,以为/dev下的东西就是我可以访问的,现在我才明白,原来/dev下其实仅仅是Linux提供给实际物理硬件访问的一个接口,比如我们插入了一个硬盘,那么他很有可能接在/dev/sda*的某个文件下,既现在的/dev/sda*就代表了这个硬盘,但是现在我们还不能使用,因为此处仅仅代表了一个接口而已,也就是说我们不用知道该硬盘的具体位置,通过/dev/sda*就可以直接点名我们操作的硬盘,当我们呢mount时,我们直接mount的就是/dev/sda*,把它mount到一个目录下,我们才将该硬盘连接到整个电脑中以供使用


也就是说,/dev下的文件,代表的是真正的硬件,以便我们后来使用..当然,这可能也带来一个局限,比如/dev下只有5个sda,那么我们实际可以使用的sde硬盘也就不能超过5个,甚至,如果我们分区的话,坑一个盘我们就直接分了5个主分区,就满了


当然,我们回顾一下磁盘的划分

磁盘的最初块应该是MBR,后面的块就可以进行分区了,有两种分区形式,主分区和延伸分区,主分区直接在磁盘中进行划分,并按顺序占据/dev下对应磁盘文件,延伸分区则不然,延伸分区只能有一个,在这个延伸分区中,我们可以继续划分,这个划分就没有数量限制了(只受限于磁盘文件数目),而在延伸分区中划分得来的,就是传说中的逻辑分区,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磁盘本身记录的,而是在延伸分区进行控制的


如图,逻辑分区是在延伸分区中划分的.而且一旦划分了延伸分区,那么剩下的主分区记录文件就不能使用了(逻辑分区必须使用后面的文件名称)


在Linux下是没有C/D盘之说的,整个Linux构成了一个以"/"为起始的目录树,我们的分区也好,或者直接是真实的物理硬盘也好,其对应的/dev文件,需要挂载(mount)到目录树上才能进行访问.这样做的理由是隔绝了一个分区或者一块磁盘的损坏导致整个文件系统的崩溃


以ArchLinux为例,它的默认分区有四个,分别是"/boot","/","swap","/var","home",也就是说,这四个目录下处于不同的分区,因此如果我们搞破坏弄坏了/home的话,并不影响其他目录树,我们仅仅可能是无法进入/home,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root进入,并对其修复.这就是分区的意义


如果我们要查看系统分区及挂载点,可以利用lsblk来显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