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一书对我最有益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我从未意识到的概念,反脆弱。
它将事物分为三类,脆弱,强韧,反脆弱。
面对一定程度的波动或者变化时,脆弱类会被损坏,强韧类会基本保持不变,而反脆弱类会趁机生长。
这让我想起《权利的游戏》的人物,如托曼,瑟曦,小指头。面对混乱时,托曼自杀,瑟曦不被打败,小指头正是借由混乱一步步走向权利的中心。
如果说到当今职业划分的话,本次新冠疫情就是一块试金石,很多职业无疑是脆弱的,不必一一列出。不过有些职业在本次疫情中表现出了强韧性,比如国企职工。同时,有些商人或者投资者,却表现出极其优秀的反脆弱性,在本次疫情中得到了超过通常时期的丰厚回报。
其次,**我在本书中也学到了一个“毒物兴奋”的概念。**即是小剂量的负面影响,其实会让你更强大,即很多事情具有天生的反脆弱性。比如经常捶沙袋会使自己的骨骼更为致密,少剂量的一氧化碳也有益于健康,森林中小面积的火灾其实可以天然地防范更大面积的火灾,一定量的细菌也使人们有了更强的抵抗力。
那么多大的剂量才会压垮一个事物呢?这个很难说。不过本书提醒到了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剂量与效果的非线性。比如高峰期堵车这件事,如果你8点出门,这时候大家都还未出门,你可能到公司只用半个小时。而八点十分出门,就可能需要一个小时了。这种非线性让我想起了马太效应,一个正向的非线性结果。如果你在班里或者公司,做到最好而非与别人一样好,对于超出的这部分结果你可能会获得数倍甚至更多的超额的资源。
通过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一个叫“林迪效应”的理论,即对于非自然消亡的事物,如公司,书籍等,它未来的寿命可能跟已经存在的时间成正比。如果一本书存在了几十年,很可能会再继续存在几十年。这也可以作为选择书籍和公司的参考。
我想,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将会越来越频繁,比如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失业,全球化的发展也为传染性疾病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所以不妨思考下,自己职业或者人生规划是否具有反脆弱性,以及如何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性。
公众号: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