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移动支付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1.NFC的3种工作模式:
点对点模式:即实现无线数据的交换,将两个具备NFC功能的设备链接,能实现数据点对点传输,如音乐下载、图片交换。通过NFC,多个设备如数字相机、手机之间可进行无线通信。
读卡器模式:作为非接触读卡器使用,如把公交卡贴在手机背面就可以读出余额和交易记录。
卡模式:是指用于非接触移动支付,如商场、交通等应用中,用户只需要将手机靠近读卡器,然后用户只需输入密码确认交易或者直接接收交易即可,如门禁、车票,在这种模式下,卡片通过非接读卡器来供电,即使手机没电也可以工作。
前面两种模式目前在市面上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卡模拟模式来说,可将手机看作一张CPU卡,目前将所有敏感数据信息存放在一个叫做SE(Secure Element)的安全芯片里,以确保整个环境的安全性。也正因为如此,SE模块在移动支付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2.SE模块在移动终端中的3种形式
SWP-SD卡形式:存放于移动终端的SD卡槽;
SWP-SIM卡形式:复用SIM卡的功能;
全终端的形式:直接固化在手机芯片中,或存放在独立的卡片槽。
由于SE的3种形式存在,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对SE的主导权,一直是各方争夺的焦点,谁控制了SE,谁就主导了NFC手机市场,综合目前情况,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作为主要的发行方,都站在各自发展模式及利益层面的角度上考虑业务布局,很难达成一致。
其中,SWP-SIM卡形式,这种方式基本在移动运营商的控制之下,全部完成了SWP-SIM卡的测试,已经进入了蓄势待发的推广阶段,预计2014年SWP-SIM卡的发卡量将有望超过6000万;但这种方案对于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发卡存在问题,而无法被接受,早在2012年,银联已制订了SWP-SD卡等相关技术规范作为移动支付方案,获得了银行等机构的支持且越来越普及。
站在个人的角度,更偏向全终端的形式,SD卡和SMI卡形式都基于SWP通信方式,需要第三方库且一般不公开;而全终端形式,则通过NFC直接操作SE,资源丰富方便开发。SWP-SD卡形式,如果用户希望能使用多种服务的话,还必须在不同的SD卡中间切换,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同样SWP-SIM卡形式,想更换SIM卡怎么办,因为SE就在里面,是定制的呀~~
所以,有人提出:NFC三大方案除了全终端都是过渡方案,如近期出现的HCE形式。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为了让移动支付更方便、更普及的应用于各个支付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