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
本人承诺,以下文章是本人凭借15年IT经验(从开发,运营,产品,大数据,人工智能)撰写,有些是本人的身边同事及朋友,同学的真实经历,经其同意部分化名而写的文章。另外声明本文章不是GPT生产的那种干巴巴的文章,是本人一字一码的键盘打字而成。
世界上本没有什么中年危机(35岁被辞掉也是一种),中年危机本质就是没有钱了,要么是没有实现财富自由,要么就是赚的钱不够花。
本着“文字传递思考,视频传递信息”的原则,本文章用文章撰写,抛弃那种视频形式的展现,因为用视频展示的话,大部分程序员都会走马观花,看后也不经过思考,不能产生自己的思维,就起不到学习的作用,更不用说进步了。
基于大家对技术的熟悉程度不同,本文不会从技术角度分析 35岁现象,因为技术始终是程序员思维,充其量是个项目经理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天写代码,两天查Bug,程序员每天面对的是僵硬冰冷的屏幕,这会把你的思维固化在具体的细节上,在细节上的打拼的时间久了,就有了“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来到了35岁。
很多程序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整天浑浑噩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着996,007的生活,也没有人给你职业规划,一眨眼到了大龄,才突然意识到,快要被淘汰了,整天愁眉不展,患得患失,焦虑失眠,愁肠百肚。
程序员这个群体大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是木讷少言,其实很多程序员也是风流倜傥,油嘴滑舌的比比皆是。本文着重分析大部分程序员及从事IT的工作者,而真正对你起作用的是“赚钱思维”,不单单是老板思维,因为老板是一个资源调度思维,
现在的社会可以把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务员工作,旱涝保收,是“把事请做好的工作”,另一个就是我们大部分程序员从事的体制外的工作,总结就是“把钱赚好的工作”。
为什么谈到35岁现象,一定要分析这两个工作种类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运轮流转,明年到我家,纵观历史,从2010年前后的“千众创新,万众创业”,那时候很多人下海,公务员这个工作很多人都是不屑一顾的,但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到了今天,很多35岁后的人开始后悔了,如果我在体制内该多好呀。然而,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要为自己的决定付出决定的代价。
时下,经济环境不是特别的好,相比之前更是惨淡,尤其是IT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都是青黄不接,吃了上顿没下顿,今天喜气洋洋来上班,明天公司关门而被辞退。以前在办公室大家都是有说有笑,气氛融洽,现在都是人去楼空,亏欠工资,个个都愁眉不展。
什么是:“把钱赚好的工作呢”?
这是相对“把事情做好的工作”而言的。因为体制外的工作目的就是赚钱,用自己的劳动(体力或者脑力)换取报酬。有的人说了不能提钱,太俗,这个俗和生存比起来,算个毛线呀!
现在才明白马斯克所说的“第一性原理”,直击最终目标,程序员的目标就是比其他行业多赚钱,不然从事这个脑力劳动干啥呢?不可能到35岁才明白,赚钱多少与学历没有关系吧?所以程序员一定摒弃自己是大学毕业的架子,脱下身上的长衫,回归第一性原理,就是工作的本质。
35岁现象和第一性原理有关系吗?
当然有了
你可以看看身边的赚大钱的是什么学历的呢?可以参考清华教授彭凯平:学历是一种残酷的社会设计。当你被设计的时候,你赚钱就要根据设计计划来赚钱,中间走了很多弯路,一直弯到了35岁。
那既成事实了,都已经被辞退,那35岁后的人怎么转型,重启人生呢?
以下章节请读者朋友们关注一下,会持续更新。
一,35岁现象真的存在吗?
说明:有少数35岁以后的程序员朋友,已经在公司成为老板或者是高管,年薪3位数W的,但是不要骄傲,爬得愈高,摔的越重,即使你身居要职,也要积谷防饥,防患于未然,因为我看到太多的中小企业老板在过去的20年中都在玩“过山车”的游戏。从身价几个,几十个小目标的掉落成负翁的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要从历史的长度看这个人,不要为一时的拥有很多财富而得意忘形。
1.1 从IT行业就业的历史开始说起
时至今日,35岁现象这个话题,1000个读者可能与1000个哈姆雷特了,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35岁后被辞退的事情。这种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追本溯源细分析,还得从IT的历史谈起。
IT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那时候还是DOS的天下,进而有了Windows3.1,一直到windows 98,NT,2000,2003,.....等等,还有UNIX,LINUX ,FREEBSD,SOLARIS等,我国计算机系统人才不能说没有,可以说是极少,大部分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比较有名的就死sohu的张朝阳。
IT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力,加剧了各个国家的竞争,国家为了赶紧时代的步伐,就在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