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UDP/IP协议

本文详细介绍了互联网上关键的低层协议——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此外,还对比了TCP/IP与UDP/IP的不同之处,并阐述了TCP如何实现可靠传输。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什么是IP协议?

    Internet 上使用的一个关键的低层协议是网际协议,通常称IP协议。我们利用一个共同遵守的通信协议,从而使 Internet 成为一个允许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要使两台计算机彼此之间进行通信,必须使两台计算机使用同一种语言。通信协议正像两台计算机交换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规定了通信双方在通信中所应共同遵守的约定。

    它提供了能适应各种网络硬件的灵活性,对底层网络硬件几乎没任何要求,任何一个网络只要能够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送二进制数据,即可使用IP协议加入互联网络了。

    IP协议提供了一组数据报文服 务,每组分组报文都是由网络独立处理和分发,就像寄送 快递包裹一样,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每个IP报文必须包 含一个目的地址的字段;就像我们寄送快递都需要写明收 件人信息,但是和我们寄送快递一样,也可能会出现包裹 丢失问题,所以IP协议只是一个“尽力而为”的协议,在网 络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报文丢失、报文顺序打乱,重 复发送的情况。

什么是UDP/IP协议?

    UDP不提供可靠性,它只是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但是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由于UDP在传输数据报前不用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故而传输速度很快。(这里不做重点讲解)

什么是TCP/IP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提供的是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当客户和服务器彼此交换数据前,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之后才能传输数据。TCP提供超时重发,丢弃重复数据,检验数据,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

一个 http 请求,在整个网络中的请求过程

    当应用程序用T C P传送数据时,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 然后逐个通过每一层直到被当作一串比特流送入网络。其 中每一层对收到的数据都要增加一些首部信息 。

    TCP四层网络模型:

        传输层:包括用于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上传输的协议。实际上TCP/IP标准并不定义与ISO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功能。相反,它定义像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这样的协议,提供TCP/IP协议的数据结构和实际物理硬件之间的接口。

        网络层:本层包含IP协议、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负责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同时还包含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用来提供网络诊断信息。

        数据链路层:它提供两种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实现网卡接口的网络驱动,以处理数据在以太网线等物理媒介上的传输

        物理层:因特网的应用层协议包括Finger、Whois、FTP(文件传输协议)、Gopher、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Telent(远程终端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IRC(因特网中继会话)、NNTP(网络新闻传输协议)等。

    简单理解:(寄快递为例)

        传输层:选择快递公司(选择协议tcp头)

        网络层:快递要寄送的目的地(ip)

        数据链路层:快递要寄给的接受人(mac头)

        物理层:开始派发快递(数据传输)

TCP 是如何做到可靠传输的?

由于TCP协议是一种可信的传输协议,所以在传输之 前,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所谓的三次握手, 就是在建立TCP链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3 个包来确认连接的建立

TCP 三次握手



    第一次:消息发送中,A随机选取一个序列号作为自己的初始序号发送给B;

    第二次:消息B使用ack对A的数据包进行确认,因为已经收到了序列号为x的数据包,准备接收序列号为x+1的包,所以ack=x+1,同时B告诉A自己的初始序列号,就是seq=y;

    第三次:消息A告诉B收到了B的确认消息并准备建立连接,A自己此条消息的序列号是x+1,所以seq=x+1,而ack=y+1是表示A正准备接收B序列号为y+1的数据包。

TCP 四次挥手协议

四次挥手表示 TCP 断开连接的时候,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 总共发送 4 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客户端或服务器均可 主动发起挥手动作(因为 TCP 是一个全双工协议),在 socket 编程中,任何一方执行 close() 操作即可产生挥手操作。


    第一次挥手:A设置Sequence Number和Acknowledgment Number,向B发送一个FIN报文段;此时,A进入FIN_WAIT_1状态;这表示A没有数据要发送给B了;

    第二次挥手:B收到了A发送的FIN报文段,A回一个ACK报文段,Acknowledgment Number为Sequence Number加1;A进入FIN_WAIT_2状态;B告诉A,我也没有数据要发送了,可以进行关闭连接了;

    第三次挥手:B向A发送FIN报文段,请求关闭连接,同时B进入CLOSE_WAIT状态;

    第四次挥手:A收到B发送的FIN报文段,B发送ACK报文段,然后A进入TIME_WAIT状态;B收到A的ACK报文段以后,就关闭连接;此时,A等待2MSL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Server端已正常关闭,那好,A也可以关闭连接了。

滑动窗口(数据传输过程的流量控制和确认机制)

    建立可靠连接以后,就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了。在通信过程 中,最重要的是数据包,也就是协议传输的数据。如果数 据的传送与接收过程当中出现收方来不及接收的情况,这 时就需要对发方进行控制以免数据丢失。利用滑动窗口机 制可以很方便的在TCP连接上实现对发送方的流量控 制。TCP的窗口单位是字节,不是报文段,发送方的发送 窗口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接收窗口的数值。

滑动窗口协议

    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是一种流量控制技术。早期的 网络通信中,通信双方不会考虑网络的拥挤情况直接发送 数据。由于大家不知道网络拥塞状况,同时发送数据,导 致中间节点阻塞掉包,谁也发不了数据,所以就有了滑动窗口机制来解决此问题;发送和接受方都会维护一个数据 帧的序列,这个序列被称作窗口 。


    简单解释下,发送和接受方都会维护一个数据帧的序列, 这个序列被称作窗口。发送方的窗口大小由接受方确定, 目的在于控制发送速度,以免接受方的缓存不够大,而导 致溢出,同时控制流量也可以避免网络拥塞。下面图中的 4,5,6 号数据帧已经被发送出去,但是 未收到关联的 ACK , 7,8,9 帧则是等待发送。可以看出发送端的窗口大 小为 6 ,这是由接受端告知的。此时如果发送端收到 4 号 ACK ,则窗口的左边缘向右收缩,窗口的右边缘则向右扩 展,此时窗口就向前 “ 滑动了 ” ,即数据帧 10 也可以被发 送。

发送窗口

    就是发送端允许连续发送的幀的序号表。 发送端可以不等待应答而连续发送的最大幀数称为发送窗 口的尺寸。

接收窗口

    接收方允许接收的幀的序号表,凡落在 接收窗口内的幀, 接收方都必须处理,落在接收窗口外的幀被丢弃。 接收方每次允许接收的幀数称为接收窗口的尺寸。

滑动窗口演示地址


学处咕泡学院

<think>好的,用户想了解TCP/IPUDP/IP协议栈的详细解释。首先,我需要整理已有的引用内容,看看里面有没有相关的内容。引用1提到TCP/IP协议栈的结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还有UDPTCP的比较。引用2也讲了TCP/IP的结构和应用。引用3同样概述了TCP/IP的重要性。引用4提到C语言中的网络编程,可能涉及协议栈的实现。引用5详细说明了TCP/IP的四层模型,各层的功能,特别是在嵌入式Linux中的应用。 用户还提到了UDP/IP协议栈,但根据引用内容,可能没有直接提到UDP/IP,因为通常UDPTCP/IP协议栈的一部分,属于传输层。所以需要解释UDPTCP/IP协议栈中的位置,以及和TCP的区别。要确保正确区分UDPTCP的不同之处,比如连接性、可靠性、流量控制等。 另外,用户可能混淆了UDP/IP协议栈的说法,因为UDP本身是TCP/IP协议栈中的传输层协议,不存在独立的UDP/IP协议栈。需要澄清这一点,避免误解。需要明确说明TCP/IP协议栈包括网络层(IP)和传输层(TCP/UDP),而UDP是其中的一部分。 接下来,根据引用内容的结构,分层次解释TCP/IP协议栈,然后单独讲解UDP的特点,以及和TCP的对比。需要引用相关的引用来源,比如引用1对比了UDPTCP,引用5说明了四层结构。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可能用标题分隔。 还需要注意用户是否可能想了解UDP的应用场景,比如实时应用、DNS等,这可能需要结合引用中的信息进行补充。同时,检查是否有关于UDP头部结构的信息,但引用中没有提到,可能需要避免深入技术细节,保持概述层面的解释。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涵盖用户可能的后续疑问,比如协议栈各层的作用,TCPUDP的区别,应用场景,以及性能优化等。确保问题与回答内容相关,帮助用户深入理解。</think>### TCP/IP协议栈详解 #### 一、分层结构与核心功能 TCP/IP协议栈采用四层模型(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架构[^5]: 1. **链路层**(如以太网协议) - 负责物理介质上的数据帧传输 - 定义MAC地址和硬件接口规范 2. **网络层**(IP协议) - 实现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 通过IP地址寻址和路由选择 - 核心协议IPv4/IPv6、ICMP、ARP 3. **传输层**(TCP/UDP) - 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 TCP:面向连接、可靠传输(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释放连接[^1]) - UDP:无连接、低延迟传输 4. **应用层**(HTTP/FTP/DNS等) - 直接面向用户应用程序 - 实现具体业务逻辑的数据交互 #### 二、TCP协议特性 - **可靠性保证**:通过序列号、确认应答、超时重传机制实现 -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机制动态调整发送速率 - **拥塞控制**: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恢复算法[^3] - **连接管理**: ```text 三次握手过程: 1. SYN=1, seq=x 2. SYN=1, ACK=1, seq=y, ack=x+1 3. ACK=1, seq=x+1, ack=y+1 ``` 四次挥手保证数据完整性传输[^2] #### 三、UDP协议特性 - **无连接传输**:无需建立连接即可发送数据 - **最小开销**:8字节固定头部结构 ```text UDP头部格式: | 源端口(16bit) | 目的端口(16bit) | | 长度(16bit) | 校验和(16bit) | ``` - **适用场景**:实时视频流、DNS查询、在线游戏等低延迟需求场景[^1] #### 四、TCPUDP对比 | 特性 | TCP | UDP | |--------------|----------------------|----------------------| | 连接性 | 面向连接 | 无连接 | | 可靠性 | 数据完整传输 | 可能丢包 | | 流量控制 | 滑动窗口机制 | 无控制 | | 传输效率 | 较低(协议开销大) | 较高 | | 头部大小 | 20-60字节 | 8字节固定 | | 应用场景 | 文件传输、网页浏览 | 实时通信、广播 | #### 五、协议栈实现原理 在操作系统层面,协议栈通过分层处理实现网络通信: ```c // 示例:C语言创建TCP socket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 { .sin_family = AF_INET, .sin_port = htons(8080), .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92.168.1.100") }; connect(sockfd,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4] ``` 相关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