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时代,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无数梦想与希望的栖息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地质资源开采等,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影响了城市的安宁与发展。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如何构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地质安全风险,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中的重大攻坚方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数据的有力支撑。
与城市地质安全相关的数据海量、多源、异构且分散在多个部门,“数据壁垒”“九龙治水”现象明显。在技术层面,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汇聚数据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处理,最终形成一套“学科清晰、业务明确、逻辑科学、标准统一、治理有序”的城市地质时空大数据资源池,为深入了解城市地质结构、监测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地下隐患、预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科学辅助风险防范、修复治理,提供权威、统一、现势性强的城市地质安全数据底座,是这项“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安全问题,将城市地质安全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月,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通知》,强调“需加强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工作,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严格落实城市工程建设地质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强化对城市地热、地下水等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地质安全风险管控,加强城市日常地质安全风险监测与管控等工作”。浙江省、河南省、上海市等地方政府结合实际,陆续出台了具体的行动方案,重申了城市地质基础调查的重要性和先导性,细化了数据从汇聚、治理、分析、应用的方向和着力点,以推动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地。
1、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 赋能城市地质基础调查提质增效
在现阶段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一方面需要继续坚持、深化“全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要素为调查对象,系统采集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条件、地质资源、土地和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等专题数据,查明基础地质条件、地质结构和资源赋存特点;另一方面,需要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和环境地质问题,聚焦城市建设和深部资源开发需求,对城市区特殊性岩土、地下水、岩溶、采空、浅层气等地质风险要素进行“地质安全风险专项调查”,摸清不良地质体、地下病害体的空间分布,辨识影响城市安全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黄土湿陷、水土突涌、浅层气次生灾害等地质安全风险,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区划提供数据支撑。
城市地质基础调查数据采集对象
数据采集是构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第一步。为提高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智博创享瞄准地质调查内外业全流程的业务需求,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开发内外业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系统(App+Web)”,不仅能满足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海洋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勘查、物化遥勘查等专业维度管理的数据采集,还与时俱进,可高效支撑“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质安全风险专项调查”在项目管理、调查任务管理、调查人员管理、采集数据管理等工作的开展。
从业务流角度看,在数据采集系统Web端实施调查任务、人员、调查点、调查内容的分配工作,对应的外业采集人员可在数据采集系统APP进行项目信息查看、调查任务查看、调查数据回传,辅助完成外业数据采集工作,提高内业数据处理、审核效率,高效支撑内外业一体化协同办公。
1.1城市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APP端
App采用北斗导航定位及互联网技术、外业采集数据清洗等技术,支持外业人员在调查作业中直观解析专业地质资料,辅助现场风险识别与研判,确保外业数据采集质量。同时基于业务流程的移动办公模式,支持调查任务接收、流程审批、内外业协同,最终实现数据采集从终端向云端的升级,从单体向多端协同、动态采集的转变,简化内、外业数据的转换流程,实现调查数据采集工作的信息化、标准化、无纸化。
1.2城市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Web端
Web端根据城市地质调查规范要求,内置标准数据采集模板,根据城市地质安全调查业务,进行灵活自主的采集内容配置,从源头规范数据采集标准。同时,还支持各调查项目从新建、策划、任务分配、人员管理、采集数据整理、质量审查、资料归档等全流程、全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保障城市地质调查数据的权威性、现势性,高效支撑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业务的开展。
调查项目列表
调查数据整理审核
2、数据收集汇聚 剖析城市地质安全问题
存量地质资料对分析当下的城市地质安全也有着重要价值,这些数据分散在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行政、应急管理等部门,进行跨部门的数据汇聚是盘活存量资料、共享数据价值的必经之路。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和环境地质问题,聚焦城市建设和深部资源开发需求,明确数据汇聚内容,制定汇聚标准规范、建立数据汇聚机制,并在数据汇聚整理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数据应用与更新。
数据汇聚内容
数据汇聚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现行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汇交规范和汇聚机制等要求,明确数据汇交的范围、程序、格式和时限等要求,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数据汇聚机制的建立健全,可通过信息化手段,保障城市地质安全数据在生产、收集、存储、加工、使用、经营等环节的权属安全、传输安全、授权安全等,保护数据各方的合法权益和资产化管理。
城市地质数据汇聚机制
在统一的城市地质数据汇交规范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料数据链路,将分散在各处的地质数据汇聚起来,形成统一、完整的数据体系。通过城市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多要素城市调查数据、地质安全风险专项调查数据的自动归集;通过地质资料汇交系统,实现不同项目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实物资料的汇交上传;还可以通过数据中台、共享服务平台等,从各部门现有数据库中抽取与城市地质相关的数据,如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资源数据、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工程勘察数据、水行政部门的水文监测数据、应急管理部门的灾害监测数据等。
2.1数据整合治理 夯实城市地质安全数据底座
数据整合治理是构建城市地质安全数据资源体系、挖掘数据价值的关键一步。在数据汇聚完成后,我们往往还面临着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满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质数据管理和服务的需求,我们需要以地质大数据技术体系组织数据整合、治理和管理。
针对从各职能部门汇聚归集的存量地质资料,通过制定统一的城市地质安全风险数据标准和规范,系统整合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察、社会经济、钻孔、监测等在内的多专业、多来源、多尺度的海量地质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处理、质检等步骤,按照物理分布、逻辑统一的技术路线,构建城市地质大数据库,为数据共享、分析应用夯实数据底座。
地质大数据治理体系
在数据治理过程中,智博创享经过多年的项目经验积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总结出了一套地质大数据治理工具集,能满足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文档资料、元数据等的高效治理。
针对空间数据,可通过转换工具,实现CAD、ArcGIS、MapGIS等不同格式间的批量化、自动化数据互转,确保图形参数、属性等信息不丢失,同时确保转换后的图形样式与原图一致,符合地质图件相关国家规范。
针对钻孔数据,可通过数据标准化工具,实现坐标系统标准化、地层标准化以及钻孔标准化等。还可通过钻孔数据检查工具,对孔号重复、坐标重复等问题,对地层缺失、地层不连续等问题进行专项检查,支持检查结果的定位与输出。
针对地质调查数据,可通过数据检查工具,一方面通过标准化配置,从源头规范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还支持对文档、属性、空间等数据进行一键检查、错误定位、编辑修改,并自动生成质检报告,简化检查操作流程,提高数据质量。
地质大数据治理工具集
针对地下水、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城市生命线”破损渗漏、地下工程变形位移、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等城市日常地质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基于标准的平台通讯协议和服务接口,通过物联网中台支持多设备、多厂家、多专题的监测、探测数据接入、治理和管理,为多源数据的监测预警管控提供数据支撑。
多源监测数据治理
同时,在数据治理过程中,智博创享还积极融合知识图谱、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质能力,对城市地质时空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提升数据的价值与应用水平,赋能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业务,使数据更加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
针对海量的地质报告、文献等,智博创享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工具,提取文档中的地质实体(如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体、地质安全风险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库”和“动态地学知识图谱”,以“数据+知识”双驱动,为深化地学大数据分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形成机理、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底座和知识框架。
动态地学知识图谱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已成为保障城市安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数据采集、汇聚与治理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夯实城市地质安全的数据底座,还能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联防联控、修复治理等业务场景,为职能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过程中提供科学的、可靠的决策支撑。
-写在最后-
本篇作为智博创享【城市地质安全专题连载】的开篇之作,在充分研读、分析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初步分享“城市地质安全时空大数据”从哪里来、如何采集、整合、汇聚、治理,以及新质能力在治理工作中的部分应用成果,希望能为行业从业者的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不断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政策为导向、以数据为基座、以科技为臂膀、以应用为突破,共同筑牢城市地质安全的坚固防线,守护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与家园。让每一个梦想都能在安全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 | 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