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new有一些灵活性上的局限,其中一方面表现在它将内存分配和对象构造组合在了一起。类似的,delete将对象析构和内存释放组合到了一起。这样会给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带来性能上不必要的消耗。
举个例子:
std::string* const p = new std::string[n];
std::string s;
std::string* q = p;
while(std::cin >> s && q != p + n){
*q++ = s;
}
const size_t size = q - p;
delete[] p;
对上面代码的解释:
new表达式分配并初始化了n个string,但是,我们可能不需要n个string,少量string就足够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能创建了一些永远也用不到的对象(无端调用构造函数造成性能损耗)。而且,对于那些确实要使用的对象,我们也在初始化之后立即赋予了它们新值,每个使用到的元素都被赋值了两次:第一次是默认初始化时,第二次是我们手动赋值时。还有一点,那些没有默认构造函数的类,如果想要动态分配数组,我们就得自定义一个构造函数。
所以,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将内存分配和对象构造分离开来。
allocator 类
标准库allocator类定义在头文件<memory>中,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内存分配和内存构造分离开来。
allocator类提供的接口 | 作用 |
---|---|
allocator<T> a | 定义了一个名为a的allocator对象,a可以为类型为T的对象分配内存 |
a.allocate(n) | 分配一段原始的内存,足以保存n个类型为T的对象。返回指向这段内存起始地址的指针 |
a.deallocate(p, n) | 释放从T*指针p中地址开始的内存,这块内存保存了n个类型为T的对象 |
a.construct(p, args) | p为T*类型的指针,指向一块原始内存。arg被传递给类型为T的构造函数,用来在p指向的内存中构造一个对象 |
a.destroy(p) | p为T*类型的指针,此算法对p指向的对象执行析构函数 |
使用示例:
#include <string>
#include <memory>
int main(){
std::allocator<std::string> alloc; //定义一个可以分配string的allocator对象
auto const p = alloc.allocate(3); //分配3个未初始化的string
auto q = p; //q和p指向最后构造的元素之后的位置(由于还未构造,所以均指向刚分配的原始内存的起始地址)
alloc.construct(q++); //*q为空字符串
alloc.construct(q++, 10, 'c'); //*q为cccccccccc
alloc.construct(q++, "reinterpret"); //*q为reinterpret
std::cout << *p << std::endl; //可以操控分配的内存上已经构造的对象
std::cout << *q << std::endl; //error:因为q此时指向未构造的内存
//当使用完对象后,对每个构造的元素调用destroy,destroy会调用对象的析构函数
while(q != p){
alloc.destroy(--q);
}
//调用完destroy后,手动释放刚才分配的原始内存
alloc.deallocate(p, 3);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