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讯对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1. 互联网与手机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过去的15年里,互联网和手机这两种通讯媒介对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很多人来说,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电子邮件、通讯组列表和即时通讯与朋友和家人进行人际交流。然而,互联网是否是维持和发展与朋友及家人社会关系的成功媒介,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例如,有研究发现,频繁使用互联网的人花在与朋友和家人相处上的时间更少,新用户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帕特里夏·华莱士在《互联网心理学》中指出,互联网让人们能以平时无法做到的方式与他人互动。比如在聊天室,人们可以戴上面具,塑造与日常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自我形象,包括改变年龄、性别或展现不同的个性。
手机的使用也有类似之处。人们可以用手机以以前无法做到的方式与他人互动,比如开会迟到时提前打电话道歉,青少年可以在卧室里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安排和维持社交生活。人们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时,也会展现或采用不同的“面具”。
但问题是,手机对我们的人际交往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值得深入研究。
2. 社会归因理论与公众对手机使用的看法
社会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表明,人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方式与解释自己行为的方式不同。当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倾向于认为是个人的“性格特质”(如稳定的个人特征,像个性)驱动了行为,而忽视情境因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但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往往更宽容,不愿将社交场合中的不当行为归咎于自己。
凯瑟琳·卡米斯基将社会归因概念应用于研究人们对他人和自己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行为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当被要求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参与者会尽力为自己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的行为辩护,或归因于情境因素。而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