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jkstra 算法虽然好,但是他不能解决带有负权边的(边的权值为负数)的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几乎完妹求最短路径的算法Bellman-ford。Bellman-ford算法也非常简单,核心代码只有几行,并且可以完美的解决带有负权的图,先来看看这个核心代码吧
for(int k = 1 ; k <= n - 1 ; k ++)
{
for(int i = 1 ; i < m ; i ++)
{
if(dis[v[i]] > dis[u[i]] + w[i])
dis[v[i]] = dis[u[i]] + w[i] ;
}
}
上边的代码外循环共循环了n - 1 次(n为顶点的个数),内循环共循环了m次(m代表边的个数)即枚举每一条边, dis 数组是的作用和dijkstra 算法一样,也是用来记录源点到其余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u,v,w 三个数组用来记录边的信息。例如第i条边存储在u[i]、v[i]、w[i]中,表示从顶点u[i]到顶点v[i]这条边(u[i] --> v[i])权值为w[i]。
两层for循环的意思是:看看能否通过u[i]--->v[i] (权值为w[i])这条边,使的1号顶点的距离变短。即1号顶点到u[i]号顶点的距离(dis[u[i]]) 加上 u[i] ---> v[i]这条边(权值为w[i])的值是否比原来1号顶点到v[i]号距离(dis[v[i]])要小。这点感觉和迪杰斯特拉的松弛操作有点儿像。。。
我们把每一条边都松弛一遍后会怎么样呢?我们来举个例子,求下图1号顶点到其余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我们还是用一个dis数组来存储1号顶点到所有顶点的距离。
我们先来初始化:
上方右图中每个顶点旁的值为该定点的最短路的“估计值”(当前1号顶点到他的距离),即dis中对应的值。根据边给出的顺序,先来处理一下第一条边“2-3-2”(2--2-->3通过这条边进行松弛)即判断dis[3]是否大于dis[2]+2。此时的dis[3]是∞,dis[2]的值也是∞,因此dis[2] + 2也是∞,所以这条边松弛失败。
同时我们继续处理第二条边“1--2 -- -3” (1--“-3”-->2 ) 我们发现dis[2] > dis[1] + (-3) ,通过这条边可以使dis[2]的值从∞变为 -3 ,所以这个点松弛成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剩下的一条边,对所有的边进行一遍松弛操作后的结果如下。
我们能发现,在对每一条边都进行一次松弛操作后,已经使dis[2]和dis[5]的值变小,即1号顶点到2号顶点和1号顶点到5号顶点的距离都变短了。
接下来我们要对所有边再进行一轮松弛操作,操作过程大致和上边的一样,再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只要进行n - 1 轮就可以了,因为在一个含有n个顶点的图中,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多包含n-1条边。
扯了半天,回到之前的例子,继续进行第3轮和第4轮松弛操作,这里只需进行4轮就可以了,因为这个图一共只有5个顶点。

这里看似貌似不需要第四轮,因为执行完第四轮没有任何变化!没错,其实就是最多进行 n - 1 轮松弛。
整个算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对所有的边进行n-1次松弛操作。核心代码就只有几行,如下:
for(int k = 1 ; k <= n - 1 ; k ++) //进行n-1轮松弛
{
for(int i = 1 ; i < m ; i ++) // 枚举每一条边
{
if(dis[v[i]] > dis[u[i]] + w[i]) //尝试对每一条边松弛
dis[v[i]] = dis[u[i]] + w[i] ;
}
}
Bellman-Ford算法的完整的代码如下。
#include<bits/stdc++.h>
const int INF = 99999999;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u[100] , v[100] , w[100] , dis[100] , n , m ;
cin>>n>>m;
for(int i = 1 ; i <= m ; i ++)
{
cin>>u[i] >> v[i] >> w[i];
}
for(int i = 1 ; i <= n ; i ++)
dis[i] = INF;
dis[1] = 0;
for(int k = 1 ; k <= n - 1 ; k ++)
for(int i = 1 ; i <= m ; i ++)
if(dis[v[i]] > dis[u[i]] + w[i])
dis[v[i]] = dis[u[i]] + w[i];
for(int i = 1 ; i <= n ; i ++)
cout<<dis[i]<<" ";
return 0 ;
}
/*
5 5
2 3 2
1 2 -3
1 5 5
4 5 2
3 4 3
*/
除此之外,bellman-ford 算法还可以检测出一个图是否含有负权回路。如果进行n-1轮松弛操作之后仍然存在
if(dis[v[i]] > dis[u[i]] + w[i])
dis[v[i]] = dis[u[i]] + w[i];
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进行n-1轮松弛后,仍可以继续成功松弛,那么此图必然存在负权回路。如果一个图没有负权回路,那么最短路径所包含的边最多为n-1条,即进行n-1轮松弛操作后最短路不会再发生变化。如果在n-1轮松弛后最短路仍然可以 发生变化,则这个图一定有负权回路,管不见代码如下:
for(int k = 1 ; k <= n - 1 ; k ++)
for(int i = 1 ; i <= m ; i ++)
if(dis[v[i]] > dis[u[i]] + w[i])
dis[v[i]] = dis[u[i]] + w[i];
//检测负权回路
flag = 0 ;
for(int i = 1 ; i <= m ; i ++)
if(dis[v[i]] > dis[u[i]] + w[i])
flag = 1 ;
if(flag == 1)
printf("此图没有负权回路\n");
#include<bits/stdc++.h>
const int INF = 9999999;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u[100] , v[100] , w[100] , dis[100] , n , m , ck , flag;
cin>>n>>m;
for(int i = 1 ; i <= m ; i ++)
{
cin>>u[i] >> v[i] >> w[i];
}
for(int i = 1 ; i <= n ; i ++)
dis[i] = INF;
dis[1] = 0;
for(int k = 1 ; k <= n - 1 ; k ++)
{
ck = 0 ; //用来标记本轮松弛操作中数组dis是否会发生更新
for(int i = 1 ; i <= m ; i ++)
{
if(dis[v[i]] > dis[u[i]] + w[i])
{
dis[v[i]] = dis[u[i]] + w[i];
ck = 1 ; //数组dis发生更新,改变check的值
}
}
if(ck == 0)
break; //如果dis数组没有更新,提前退出循环结束算法
}
flag = 0 ;
for(int i = 1 ; i <= m ; i ++)
if(dis[v[i]] > dis[u[i]] + w[i])
flag = 1;
if(flag == 1)
printf("此图包含有负权回路\n");
else
{
for(int i = 1 ; i <= n ; i ++)
printf("%d ",dis[i]);
}
return 0 ;
}
/*
5 5
2 3 2
1 2 -3
1 5 5
4 5 2
3 4 3
*/
美国应用数学家Richard Bellman (理查德。贝尔曼)于1958 年发表了该算法。此外Lester Ford, Jr在1956年也发表了该算法。因此这个算法叫做Bellman-Ford算法。其实EdwardF. Moore在1957年也发表了同样的算法,所以这个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Moore算法。Edward F. Moore很熟悉对不对?就是那个在“如何从迷宫中寻找出路”问题中提出了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那个家伙。
例题: